朱标试图劝说他,说明新技术的益处,但孙工坊主却充耳不闻,只是一味地强调祖宗的规矩和老一套的办法。
朱标看着孙工坊主那副目光短浅的模样,心中暗叹一声,科技兴邦的道路,果然坎坷重重。
然而,转机总是在不经意间出现。就在朱标为工坊之事烦恼之时,陈工匠大师传来喜讯,他成功破解了火器改良的最后一道难关。
当陈工匠展示改良后的火器时,那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几乎要将人的耳膜震裂,威力之大,令人瞠目结舌。
神机营将领闻讯赶来,看着新式火器轻易击碎坚硬的铁甲,脸色瞬间变得苍白,他连忙改变态度,表示愿意全力配合,使用新式火器。
这时,朱标感觉到衣袖被人轻轻拽了一下,他低下头,看到陈工匠大师正仰着头,眼中充满了对未知事物的好奇:“殿下,您之前说的那个……什么农业新技术,到底是什么样的?”
朱标眼睛一亮,拉着陈工匠就往宫外走去。他们来到一片农田边,朱标指着田地里一些特殊的装置说:“这便是孤所说的新农具,水车的改良版,能更高效地灌溉农田。”陈工匠仔细端详,眼里满是惊叹。
消息传开,许多农户围了过来。朱标耐心讲解这农具的好处,可农户们大多半信半疑。这时一位老农站了出来:“殿下,这东西从未见过,要是坏了庄稼可咋办?”朱标笑道:“老人家,孤敢保证,只会让收成更好。”说着,他亲自演示起来。
见操作并不复杂,而且确实水流更大更快,农户们逐渐心动。那位老农率先开口:“殿下,俺们相信您。”其他农户也纷纷附和。
朱标大喜,他明白只要百姓接受,科技兴邦之路就能顺利些。于是他下令先在附近农田推广试用。望着忙碌安装农具的身影,朱标心中燃起无限希望,他相信在科技的推动下,大明定能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朱标微微一笑他不再多言,而是亲自带着陈工匠,以及一批新招募的,对新技术充满好奇的年轻工匠,前往京郊的农田。他指着田里长势稀疏的庄稼,向众人讲解新的耕种方式,以及水利灌溉的重要性。他卷起衣袖,亲自下田,手把手地教农户们如何使用改良过的农具,以及如何科学施肥。
起初,农户们对朱标的“奇技淫巧”抱着怀疑的态度,但当他们看到改良后的犁具,如何轻松地翻动坚硬的土地,看到新的播种方式如何让种子均匀地落入土壤,看到引水渠如何将河水引入干涸的田地时,他们的眼中,开始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尤其是当第一批使用新技术耕种的土地,迎来丰收时,金黄的麦穗在阳光下摇曳,饱满的谷粒沉甸甸地压弯了枝头,农户们发出了发自内心的欢呼声,那欢呼声如同海啸般,响彻云霄。
参与合作的工坊主们也尝到了甜头,他们看着堆满仓库的粮食,脸上笑开了花,原本对新技术的排斥,也化为了满满的期待。
他们奔走相告,将新技术的优势传遍四方,越来越多的工坊主开始主动联系朱标,希望能参与到这场变革之中。
朱标看着眼前这生机勃勃的景象,感受着百姓们洋溢的笑容,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他知道,自己的努力并没有白费,科技兴邦的理念,已经开始深入人心。
然而,朱标并没有被眼前的喜悦冲昏头脑。他深深地知道,科技兴邦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前方的障碍,依旧重重叠叠。
当户部李侍郎再次带着削减资金的文书出现在他面前时,朱标脸上的笑容逐渐褪去。
李侍郎的态度依然强硬,他认为科技兴邦是无稽之谈,户部的钱粮,应该用在更加稳妥的地方。
朱标看着李侍郎那副固执的面孔,心中暗暗叹息。他意识到,仅仅依靠一时的成果,还不足以彻底改变那些守旧之人的观念。他需要更多的支持,需要更强有力的证据,来证明科技兴邦的正确性。
朱标深吸一口气,缓缓地抬起头来,目光如炬般扫视着四周。他心中深知,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就必须让所有人都亲眼目睹到科技那无与伦比的强大力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改变大明如今的命运轨迹。
此刻,他紧紧握住拳头,由于用力过猛,指甲深深地陷入了掌心之中,但他却浑然不觉疼痛。那双明亮而深邃的眼眸里,闪烁着坚定不移的光芒,宛如夜空中最为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辉。
朱标暗暗发誓,无论前方道路如何崎岖坎坷、艰难险阻,他都会毫不犹豫地勇往直前,持续不断地付出努力与汗水。他坚信,只要持之以恒,科技这颗充满希望的种子,必将在广袤无垠的大明疆土之上生根发芽,并绽放出最为绚丽夺目、令人叹为观止的花朵。
朱标静静地伫立在原地,久久没有挪动脚步,他的视线穿过重重山峦,越过滔滔江河,一直延伸至遥远的天际尽头。在那里,似乎有一个更为强盛、更为繁荣昌盛的大明帝国正逐渐展露出它雄伟壮丽的身姿,向着他热情地招手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