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民国十年是哪一年 > 第11章(第1页)

第11章(第1页)

可是就在中山命运的最低潮,&lso;山重水复疑无路&rso;之时,真的&lso;柳暗花明又一村&rso;!──他忽然收到中国旅欧学生汇来一笔钜款,据说有八千佛郎(亦译&lso;法郎&rso;)之多,并约他即时赴欧,共商救国大计。这一下峰回路转,中山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又进入一个新纪元。

&lso;同盟会&rso;这个革命大拼盘

&lso;同盟会&rso;是怎么回事呢?它的名字本身就说明得很清楚。他是许多小革命团体(加上许多革命单干户)所联合组织的一个革命大同盟或革命大拼盘。其性质就颇像抗战末期就开始组织,今日在大陆上仍变相继续存在的&lso;民主同盟&rso;。

&lso;同盟会&rso;最早的团体盟员计有&lso;兴中会&rso;、&lso;华兴会&rso;、&lso;光复会&rso;、&lso;军国民教育会&rso;、&lso;科学补习所&rso;等等。按道理,这些小团体一经入盟,小团体本身就不应该继续存在了。但这不是我们中国人的干法。咱中国知识份子是喜欢搞小圈圈的,所谓&lso;党外有党,党内有派&rso;也。原是无党派之人,一经卷入&lso;党派&rso;,还要再制造小派系,何况原先已有党派了呢?&lso;国共合作&rso;期间,有所谓&lso;跨党份子&rso;(毛泽东、周恩来当时都是&lso;跨党&rso;的);&lso;民主同盟&rso;初期老盟员也大多有双重党籍的──例如某人是&lso;民主同盟&rso;成员,他同时也是&lso;青年党&rso;或&lso;民社党&rso;的党员。这样一来许多盟员就要发生&lso;双重忠诚&rso;(doubleallegiance)的问题。一旦这双重忠诚发生抵触,盟内党内就要闹分裂了。

事实上,同盟会成立之初,就发生了这样的问题。当时当选&lso;总理&rso;(也就是党魁)的孙中山先生本人就是个&lso;跨会份子&rso;。他原是&lso;兴中会&rso;的党魁。但此时兴中会已不再复存在。原兴中会员加入&lso;同盟会&rso;者,也只有中山本人及梁慕光、冯自由三人而已,而中山却念念不忘他的兴中会。所以等到&lso;同盟会&rso;需要有个&lso;会旗&rso;时,中山就坚持非用兴中会的&lso;青天白日&rso;会旗不可。党魁示人不广,这一下子就和他的副党魁几乎闹翻了。──这点小芥蒂,在这两位可敬的民族领袖心中,是死掉也要带进棺材里去的。

华兴会当时是&lso;同盟会&rso;团体盟员中,最具实力的一个。华兴会员再第一次入盟时即有九人之多,再加上&lso;二十世纪之支那&rso;这个杂志和社址。这刊物旋即易名为&lso;民报&rso;,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黄兴既坐了同盟会的第二把交椅,他倒能舍弃&lso;第二种忠诚&rso;而和孙中山合作无间,但是华兴会在精神上却并未消失。那些后来不愿或无意与同盟会发生直接关系的小团体,像共进会、日知会、和文学社等等,实际上都与华兴会有最密切的关系。

至于光复会。它在一开头便是&lso;同盟会&rso;中,意兴不大的盟员。会员中最初加盟的,也只有一个人。同盟会早期的重要位置,他们也未分到一席。一直到章太炎因&lso;苏报案&rso;在上海坐牢期满,于一九○六年夏季,东渡日本,接编&lso;民报&rso;之后,光复会的会员在同盟会内才稍形活跃。&lso;民报&rso;以太炎接编而声价十倍,畅销一时。与保皇派的&lso;新民丛报&rso;之笔战,尤其脍炙人口,誉满神州。

孰知好景不常,民报发刊未及两年,日政府在清廷压力之下,赠中山钜款一万五千元,礼逐中山出境。孙公未与众议,乃收下钜款(留两千给民报)便于一九○七年三月四日率尔离去。这一下子不得了了,几乎触怒了留在东京的全部盟员。他们在章太炎、张继等的带头之下,发动了一次声势浩大的驱孙怒潮──同盟会分裂了。光复会也恢复了它自己的组织,和同盟会分头革命了。是年夏季,徐锡麟、秋瑾等起义失败就义,后来国民党党史上都认他们是同盟会的死难先烈,其实他二人都不是同盟会会员。后来那位被蒋志清(介石原名)亲手刺杀的光复会领袖陶成章,原来倒是同盟会原,并做过民报总编辑。陶氏之死,算是叛徒或烈士,连治党史也难下笔了。

同盟会这次虽然分裂,但是并没有把这一大拼盘闹垮。第一是因为这时革命的浪潮已如日中天,而且是全国性的。在千万革命志士、无数革命集团各自为战、群龙无首的状态之下,&lso;同盟会&rso;和&lso;孙逸仙&rso;却正好具备这个&lso;首&rso;的资格。引一句洪秀全告诉李秀成的话:&lso;朕的江山,你不保、有人保。&rso;

第二是,同盟会的团体盟员此时已不发生决定性作用,因为绝大多数(数以千计)的新盟员,原都是一些革命的单干户。他们在入盟之前并没有个小组织。因此也没有&lso;第二种忠诚度&rso;──他们就一心一意,生死以之,为同盟会的理想奋斗到底。这种单干户最标准的代表,便是汪精卫(一八八三-一九四四)和胡汉民(一八七九-一九三六)了。汪是广州秀才中的&lso;案首&rso;(即第一名。也是&lso;三元及第&rso;中的第一&lso;元&rso;);胡则是&lso;举人&rso;丛中每发必中的名&lso;枪手&rso;或&lso;捉刀人&rso;,在科举中为人代考。一九○二年胡为某兄弟捉刀皆中举,曾获报酬银洋六千饼(见汪胡二人自传)。那时的六千元银洋,是一宗吓坏人的财产。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