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这群小崽子,一整天不学好。”三夫人恼了,小郎们一哄而散。
阿彩红了脸。
“你别羞,今日的确是有媒人上门来,不过你也知道,这不是第一回了,谁家咱们家的姑娘样貌,品性都是数一数二的好,哪家有儿郎的不上门来求。是应该的。”三夫人笑她。
自打阿彩及笄,隔三差五就有媒人登门来给说亲的,赵氏一概没应下,只推说她是隔了房的伯母,侄女的婚事是要亲爹做主的。
这倒不是赵氏不想插手侄女的婚事。
那都是自幼就养在自己身边的,相处了十余年,不是亲的,却也感情深厚。
“这些人家虽各有各的长处,可嫁人过日子那也得照亮了眼睛,去瞧他们的短处。”
赵氏如是说,每个登门来说亲的人家,她都会叫人去打听家中郎君的品性。
媒人一张嘴,天花乱坠,是半点都看不到坏处的。
“这王家郎君,我叫人打听过了,性子软弱了些,一心只听他爹娘的话,这样不好。”
这一回,赵氏也派人去打听,打听回来的消息是这样,她叹气,上官琅延在旁,“夫人何故叹气?”
“王家郎君不行,还有李家郎君,张家郎君……”
赵氏没忍住,白了一眼上官琅延,“夫君说的轻巧,你这汴京城里多少个好儿郎,我心中有数,可若是阿彩都不喜欢呢?”
自半年前,她带着孩子们回娘家省亲,出了那一件事后,她是暗自里许了愿,定要给阿彩找个如意郎君,才不负阿彩亲娘所托。
也不叫阿彩被欺负了去。
好儿郎少,家里有适龄姑娘的,也都铆足了心思凑。
阿彩不知道她伯娘的心思,或许是知道的,只是不上心,“伯娘能替我相看中的,定是好的,我一应都听伯娘的。”
反正在她看来与谁成亲都没甚区别。
毕竟嫁人以后,过的日子应当都是一样的,孝顺长辈,体恤弟妹,再来就是生个孩子,或者是生两个孩子。
那这样的日子,同谁过不都一样。
见她不上心,赵氏反倒是更挑剔起来,挑挑选选了小一年,带着阿彩外出做客的次数也多了。
阿彩多数顺从,却也逐渐吃力和麻烦,又一次赴宴后回府,路上便同赵氏说起,“我见秦家公子很是不错,学问好,待人也有礼。”
“当真?”赵氏斜眼问她。
“嗯。”阿彩叠着手绢,赵氏半晌才说,“那你同我说说,他长什么模样?”
阿彩卡了壳,今日是远远看了一眼那位秦公子,但她看的不仔细,这时根本就想不起来他的模样,她含糊着,“看着身材高高大大,约摸着是个清秀书生的模样。”
“他同你身高相差无几,这也算得上高大?”
“我瞧着他头发也生得少,脸上还有好些痣,算不上清秀,学问也就那样,连你大哥都比不上。”
秦家公子也就这样被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