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走出大殿,抬头看向阴沉的天空,天空中乌云密布,像一块巨大的黑色幕布沉甸甸地压在头顶。
一阵凉风吹过,那风带着丝丝寒意,像冰冷的手拂过他的脸庞,他不禁打了个寒颤,低声喃喃道:“要变天了……”他快步走向御书房,脚步在石板路上发出清脆的声响,那声响在寂静的环境里显得格外孤独,每一步都像是他此刻复杂的心境。
他要将今日朝堂上的情况禀报李启。
刚走到御书房门口,便听到里面传来李启的声音:“福安,进来。”福安推门而入,门轴发出“吱呀”的声响,他躬身行礼,恭敬地说道:“陛下……”
福安走进御书房,小心翼翼地关上门,关门的声音在安静的御书房里显得格外突兀。
然后他跪在地上,将今日朝堂上发生的一切,包括林正的挑衅、张肃的反击,以及群臣的反应,事无巨细地禀告给了李启。
李启听完,脸上没有丝毫波澜,只是指尖轻轻敲击着桌面,发出富有节奏的“咚咚”声,在寂静的御书房内清晰可闻,那声音像是在倒计时的钟声。
“福安,”李启的声音低沉而平静,听不出任何情绪,“你觉得,朝堂上那些摇摆不定的人,会选择站在哪一边?”
福安思索片刻,谨慎地回答:“奴才以为,那些墙头草,定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一方。林正大人虽来势汹汹,但陛下和张相显然早有准备,他们定会权衡利弊,再做决断。”
李启嘴角微微勾起,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说得不错,墙头草,风往哪边吹,就往哪边倒。既然如此,那就让他们看看,朕这里的风,才是最强劲的。”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脚步在地上发出轻微的摩擦声。
他看着外面阴沉沉的天空,天空中的乌云好似他此刻心中的阴霾,他冷冷地说道:“福安,你去暗中联络一些老臣,就说朕念及他们多年为大齐效力的情分,有些话,想与他们单独谈谈。”
福安领命,躬身退下。李启看着福安离去的背影,目光深邃如渊。
时间悄然流逝,夜幕如同黑色的幕布缓缓降下。
皇宫的灯火逐渐亮起,恰似点点繁星在夜空中闪烁。
御书房内,李启独自一人静静地坐在书案前,翻看着堆积如山的奏折。
烛光摇曳,烛光的光影在奏折上跳动,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投射在墙壁上,显得有些孤寂。
他看似在批阅奏折,心思却早已飘到了别处,想着白天朝堂上的那些人和事,尤其是那些曾经摇摆不定的臣子。
他的眉头微微皱起,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忧虑,像是在担心即将到来的朝堂局势。
与此同时,在京城的某处宅邸内,几位大臣正聚集在一起,低声交谈着。
他们正是今日朝堂之上,那些没有明确表态的墙头草。
“你们觉得,陛下今日的态度如何?”一位身穿青色官袍的老臣,捋着胡须,率先开口问道。
他的手指在胡须上轻轻滑动,能感觉到胡须的粗糙质感,他的眼神中带着疑惑和不安,像是在迷雾中摸索的人。
“难以捉摸啊,林正大人来势汹汹,本以为陛下会震怒,谁知陛下却是云淡风轻,似乎早有准备。”另一位大臣接口道,他的眼睛不停地转动,像是在思索着什么,语气中带着一丝疑惑。
“我倒是觉得,张相的反应很是耐人寻味,三言两语就将林正大人的气焰压了下去。”第三位大臣补充道,他身体微微前倾,像是在强调自己的观点,语气中带着几分敬畏。
“更何况,福安公公私下派人传话,说陛下有意与我们单独谈谈。”先前那位老臣,若有所思地说道。
此话一出,众人都沉默了。
他们面面相觑,能听到彼此沉重的呼吸声。
他们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眼神中透露出担忧和犹豫,仿佛站在十字路口,不知该往何处去。
“这说明什么?说明陛下对我们的态度很看重。”一个大臣声音有些颤抖地说道,打破了沉默的氛围。
“难道,林正大人他们……?”另一人有些欲言又止,但意思已然不言而喻。
空气中,似乎弥漫着一股不安的气息,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
他们知道,一旦选择错误,将可能面临万劫不复的境地。
就在这时,一个侍从匆匆走进,禀报道:“禀各位大人,林大人来了。”
众大臣闻言,脸色瞬间变得苍白,他们互相看了一眼,眼神复杂,那眼神里有惊恐、有疑惑、有犹豫,好似打翻了五味瓶。
“让他进来。”一位年长的老臣,深吸一口气,沉声说道。
林正迈着沉重的步伐走进房间,目光扫过在座的众人,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可那得意之中又夹杂着一丝不安,他的嘴唇微微颤抖,像是在强装镇定,又像是在掩饰内心的恐惧。
“各位大人,今日朝堂之上,想必大家也都看到了,张肃那厮居心叵测,陛下……”林正话还没说完,就被在座的某个大臣打断了。
“林大人,恕老夫直言,你今日在朝堂之上,是否有些操之过急了?”
林正的脸色顿时僵住,笑容也凝固在了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