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洛青衣又道:“国君,公室之美,人尽皆知。
&esp;&esp;但我四人一卒,这一脉就要化作公族,再不能聆听先贤教导。
&esp;&esp;那些培养子弟的手段可以学习,但是那些蕴含着无数智慧的典籍,是万万得不来的。
&esp;&esp;伯阳公是圣贤,他的思想实在是瑰丽,而且与明公所著有些异常。国君前些时日将学宫之谈记录了下来,我们几人想要抄录一份,作为家族底蕴留存。
&esp;&esp;还请国君怜悯。”
&esp;&esp;洛辞和洛言对视一眼,有些没想到居然会是这个原因。
&esp;&esp;这四人是他们那一脉最后一代,基本上到了这一步,由于失去素王的庇佑,都会想要为子孙留下一些底蕴。
&esp;&esp;毕竟家中有藏书能接受教育的才能叫贵族,洛国的情况还算是好,现在列国很多公族手中都没有大量的藏书,一个不慎就会沦为庶人,再难翻身。
&esp;&esp;他们想要学习公室培养子弟的方式,但是公室最珍贵的就是知识。
&esp;&esp;不论天赋擅长什么,不论有什么样的迷茫,公室都能找到对应的资料为子弟解答。
&esp;&esp;李耳的出现,带来了新的道理,而且他阐述的道理如此精妙,却只有五千言,完全能够用珍贵的布帛记录,这让他们很是激动。
&esp;&esp;先将五千言记下,之后再慢慢地用竹简将注释记下,只要家中有这些书籍在,即使一时困顿,也有翻身之日。
&esp;&esp;对于四人的想法,洛辞笑道:“做祖先的,想要为子孙留下底蕴,这难道有什么不对吗?这是孤过去的疏忽啊。
&esp;&esp;你们想要书籍,这是非常合理的,你们功勋卓绝,又是公室子弟,理应是赐下一些书籍的。
&esp;&esp;不过你们不需要太过着急,伯阳公在学宫之中立地成圣,扬名列国。
&esp;&esp;恐怕在列国之中不得志的士人都要往学宫之中而来,宣扬自己的治国方略。
&esp;&esp;到时孤允许你们派出记录之人,守在学宫之中,尽情的攫取其中的智慧精华。
&esp;&esp;不过最关键的是让家族子弟参与其中,甚至自己著书立说,推陈出新。
&esp;&esp;子孙昌盛,难道氏族会衰败吗?
&esp;&esp;公室还需要公族的翼护,公族昌盛,公室才能长存啊!”
&esp;&esp;见到洛辞不仅仅愿意将《道德经》的典籍赠予他们,还允许他们进入学宫之中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