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边有个游客中心,从里面穿过去,后面就是售票处和检票口。”
“好,我知道了,谢谢。”她拿着登山杖背着包往男孩示意的方向走去。
“对了姐姐,千万别买游客中心里的纪念品噢!那都是骗外地人的,都是杀猪价,不要买哉!”
男孩补充道。
“好,晓得哉!”
安山市毗邻沈青的老家,两地方言所差无几,都属于吴语系,说起来别有一股软绵绵的温柔。当地人就算是讲普通话,也会带着方言的习惯,会在句中加入一些方言语气词,她听起来格外亲切。
小男孩说的没错,穿过游客中心便是售票处和检票口。照理来说,作为山上的商户,她上山是不用买门票的。但显然检票口的工作人员并不认识她。
“商户?你哪家店的?”
“二十三道,山顶上那家店的。”
“最顶上那家?可老沈前年就去世了,你是?”那名工作人员看沈青不像是来逃票的,格外耐心地问。
“我是沈富国的女儿,这是营业执照。”
她打开手机,从相册里找到前几天刚重新注册好的执照扫描稿。
那人仔细地核对了信息,确认无误后,给她开了无票通道的铁门。
“噢,是老沈的囡啊。你是来重新开店的?”
铁门厚重的“吱呀”声仿佛打开了她一段尘封的回忆。
那时候她还没上小学,妈妈带着她爬山,也是从这扇铁门开始,一步一步爬过了安山的二十三道弯,花了整整一天时间站到了山上开着店的爸爸面前。
爸爸惊喜的眼神让小小年纪的她顿时忘了刚刚爬山的精疲力竭,骑在他脖子上扮大马,指挥着爸爸烧开水给游客泡面吃。
如今,爸爸的店已经变成了自己的店,一种奇妙的宿命感随着山路在眼前的放大而愈发清晰。
“嗯,来把那家店重新开起来。”
“难得啊,你这样年纪的女孩愿意到我们这里来开店。爬得动山的伐?你现在上去,大概要到傍晚才能到山顶了,路上吃的都带着伐?”
确定了沈青的身份,他对于老沈的女儿格外热情,说完这几句,又从游客中心拿了本登山指南给她,交代了好几遍安保室的电话才放她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