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农民军的领袖,大齐政权的创立者。
响应王仙芝起义,高举“均平”口号,一度攻入长安。
将五姓七望的世家血脉近乎屠戮殆尽,以一种极为激烈的方式,打击了门阀势力。
后虽兵败身亡,但其留下的“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却传颂千古,为人所记。
黄巢之所以反唐,并非他一开始便心怀天下万民,秉持大同或均贫富之类的崇高理念。
追根溯源,乃是科举落榜所致。
据传,他曾先后三次投身科举考场。
前两次报考的是进士科,却因当时考场黑暗**,种种不公因素致使他名落孙山。
遭受如此打击后,他消沉了好些年。
第三次,他决定改考武举,心中仍存一丝侥幸,不愿相信文、武科举皆是一般黑暗。
黄巢武艺高强,在武举比试中力挫各路豪杰,一路过关斩将顺利闯入决赛。
然而,唐朝的武举考试要求极为严苛,不仅考验武艺高低,还要求考生具备“躯干雄伟、可以为将帅者”的外在形象条件。
最终,竟以颜值不够出众为由将他淘汰出局。
也正因这一典故,成年后的黄举天常对着镜子端详自己;
却觉得这副皮囊堪称大唐男模,哪有半分丑状?
但在唐代,男子以壮硕魁梧为美,甚至为了凸显这种美感,会特意穿着硬挺面料的半臂服饰,将腰带系于将军肚之下。
所以,黄巢的“相貌不佳”,表面上是不符合唐时的武将审美标准;
背后应与文考那般,武举也存在相同的黑幕。
如今是公元八四一年,而王仙芝起义是在八七五年。
黄举天虽说还有数十载光阴可供谋划,逐步施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蓝图。
但颇为急切的他,早在娃娃时期就想过开启种田大业。
奈何家中老父坚决不允。
祖辈靠贩卖私盐发家,历经艰辛,直至黄巢父亲这一代才成功将家族形象洗白,成为一方地主豪绅。
家族众人满心期望皆寄托于黄巢身上,盼他能科举入仕,获取官职,使家族得以继续向上攀升。
故而,只要黄巢在青春年少之时,稍有涉足读书习武之外杂事的迹象,他爹以及一帮家族叔伯便会轮番制止。
黄举天改变计划,暂且顺从长辈们的意愿,参与两届科举考试。
而后再佯装出一副深受科举失利打击、满心伤痛的模样。
如此,才能令整个家族彻底断了科举入仕的念想,乖乖备反……
走出贡院后。
与自家书童成亮会合的黄举天,只觉肩膀都松快了许多。
“痛斥那老东西一顿,挣个刚正的名声,报名费不算白花。”
权当是来长安游历观光,尽情饱览这千年之后无法复现的盛景。
待考试之日,呈上一张空白考卷,便可启程归乡。
黄举天的想法是好的。
可惜租住的客栈在礼泉坊,自有科举以来,便是“士”家必争之地。
才过坊门,便听见一道撕心裂肺的高呼:
“大夫!快、快救救我的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