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母感念赖嬷嬷的功劳,曾经说过想放他们一家子出去的话,赖嬷嬷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死活不愿意,又是舍不得老太太,又是舍不得&ldo;众位少爷姑娘们&rdo;。
贾琏冷笑,哪里是舍不得老太太?是舍不得贾府门口那块儿&ldo;荣国府&rdo;的匾额才对。
在贾家,他们虽然是下人,可上上下下,没人敢把她当下人看待,无论是少爷姑娘们,见了赖嬷嬷,就如同见了贾母,恭敬地很,没人敢给她脸色看。即使到了外面,人家一听是贾府的人,也都有礼有节,不敢看低她们。
可若是出了这个府,出了这个门,在一个砖头就能砸死九个官员的京城,她们赖家什么都不是。那时候,慢说是王公贵族,就是那些七八品的小官儿,也能看低她们,仰着头从他们面前过去而不说话。
因此,赖家可不就死死&ldo;赖&rdo;在贾府不走了么。
但,他们不想走,贾琏必须叫他们走。
贾府后期的败落,自然是因没有得力人的缘故,可这些趴在贾府这棵大树上吸血的蛀虫却也是一大毒瘤。
树枝再强壮,也经不起满枝干的吸血虫吸。
更何况,昌儿等人欺他脾气好,年纪小,总是有意无意地阴奉阳违,也是仗着赖嬷嬷的势,不怕他的原因。
无论是从整个贾府的形势,还是从自身状况而言,整顿贾府势在必行。因有赖嬷嬷这个人在,贾府的整顿必须是贾母亲自动手。她不动,无论是贾赦、贾政,还是邢夫人、王夫人,都无法对赖嬷嬷下手。而贾琏自己,在贾赦看他如仇人的情况下,只能紧抱贾母的大腿,以抗衡贾赦,也不能逼迫贾母,和贾母的关系搞得太糟糕。所以,需要等待一个契机。
再说程老伯,他在军中这么多年,大小也见过些世面,知道大户人家的规矩,虽沦落至此,也自有一股心气在,听了昌儿的话,更是死活不和贾琏走。
他推开贾琏的手,靠在门框上,弯着一只腿,说:&ldo;二爷的好意,我心领了,可自家事自家知,我在军中惯了,不习惯到大户人家去。你们那儿规矩大,忌讳多,我这么大岁数了,去了岂不是给您添乱?再者我这么多年,学的都是怎么杀人,并不会伺候人。&rdo;
贾琏见程老伯神情坚毅,又见昌儿等人挂在脸上的鄙夷神色,细想了想,以贾家那些人的德性,硬带着程老伯回贾府,也是个被人欺负的命,到时,反而是害了程老伯。他的一番好心,也会办成坏事儿。
不带也行,只是把程老伯安置在哪里合适呢?丢下不管肯定不行,他既然见到了,就不能丢手。
&ldo;二爷的心意我知道了,&rdo;程老伯又在一旁说,&ldo;您的好我也都记下了,你放心吧,我…&rdo;
贾琏自动屏蔽了程老伯感激的话,望着四周,有卖成衣的,有卖布匹的,有卖书画的,却没有一家客店。又一回头,猛然间瞥见身后的店铺,大喜。
这铺子他知道,是个方方正正的院子。临街的这两层楼是做生意的地方,后面却是住宿的地方,大大小小五六间房,程老伯单身一人,尽够住了。
赶紧打断程老伯感激的话语,贾琏把自己的想法说了,昌儿等人自然是继续撇嘴看不起,程老伯却是有些意动,一双浑浊的眼猛地发亮,能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他也不愿在外面受风吹雨淋之苦。
&ldo;老伯,&rdo;贾琏又说,&ldo;眼看就要冬天了,你身上衣裳这样单薄,又没有个住的地方,到时候可怎么熬呢?&rdo;
程老伯微微变色,是啊,天冷了。他看看天,看看地,又看看贾琏,一声叹息。
冬天要到啦!
不低头不行啦!
他是军中出来的,性格爽利,心内决定之后,便不在扭捏,半边身子倚着店铺的门,一边拱手一边说道:&ldo;既然如此,多谢二爷。只是我也不能白吃二爷的饭,等二爷把这店铺收拾齐整,我虽然无能,却还能看门守户,不叫宵小来捣乱。&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