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进门后,史迁立刻取出单枚的竹简,记录关于羌疑的情报。
他通过史家的眼线已经得到一部分,但王陆与羌疑之间的关系,是那些人探知不到的。
“王兄,羌疑将你放在与他同平的位置,在九州中,你还是第一位。”
“算起来,王兄这次觐王宴同时得了文魁首和武魁首。”
“这等荣耀,九州百年来只有王兄。”
史迁晾着竹简,等墨迹干。
“不过王兄,名气这么大并不一定是好事。”
“树大招风,文魁首倒还好,估计也不会怎样;兵家那些人可就不好说话了,他们早就对羌疑有诸多不满。”
“这次羌疑留下那样的句子,九州内怕是挑战者无数。”
王陆应了一声,人生已经够烦了,这些无关紧要的事就别提了。
只要有人找自己比试,开局就投降,反正丢脸的又不仅仅是自己。
拒绝得多了,九州人人都会以为自己空有其名,徒有其表,只是个大草包。
然后秦国得一个“弄虚作假”的骂名,这次“无冕武魁首”的影响可以由此消解,就是需要长久的时间。
谷<span> “王兄,最后一事,还请王兄一定答应。”
“说。”让九州传出自己“名不符实”的流言,倒时还得史家大力相助,现在让史迁欠自己人情,正好有用。
“王兄,在国论时能否替我留一个靠前的位置?”
王陆一愣,“什么国论?”
“就是二月末,三月初为期七天的国论,王兄不知?”
“不知道啊,我也没说要参加这个国论。”自己的事都一堆,还去篮子国论。
“秦王或其他人没跟你说吗?”史迁道,“每年出文魁首之后,次年开春都会举行一次盛大文会,邀请九州文士同聚一地。”
“届时会有诸子百家的弟子来,进行切磋比试,看看谁能提出强国之策。“
王陆不解:“文魁首不就写写诗吗?要聚也是清鹤这样的纯文人来,怎么还搞出诸子百家?”
“九州各国争夺文魁首,就是指望这次国论邀请天下有识之士给本国提出有用的国策,而文士也希望借此盛会一举成名。期间无人作诗,论诗。”
“不过王兄,你非要的话,也不是不行。七天后再加一天论诗也是行的。”
“若有需要,史家可以帮忙。”
王陆想着秦国没人通知自己恐怕是秦国知道这回事的人压根就不多,其次就是自己去临洮,人不在咸阳。
但这国论……自己要是再聪明一点,其实可以推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