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帝陛下,您要不要看看自己在说什么?
寻常人家,一年都攒不下十两银子,三千两银子足够支撑一处书院一年的全部开支。
他一个人就能捐一座书院,章帝这么无赖,多去讹两个人,全国三千个书院,不就凑齐了么。
容易觉得兴扬道长这个建议不错,理所当然的答应了。
对,多找几个,教育费用全国均摊,国库就没有压力了!
容易乐颠颠的拿着银子下了山,开始策划新一场的“拍卖”。
容易去观里找兴扬道长的时候,慕容清音还在前厅与朝臣商讨来年春耕的事宜。
今年以来,户部劝农司搞出了许多增产新作物,都试种成功了,如果全国推广,不仅粮食产量能够翻番,还能丰富老百姓的餐桌,着实是个大好事。
可是种子如何发放,成了难题。
依靠政府强制力往下推,到最后地方政府为了自己的政绩,很可能搞成强行摊派,甚至借机敛一波财。
这件事不是他慕容清音多么勤政爱民就能解决的,地方与中央政权的积弊历来都有,他又不能全国各地挨着跑一圈。
一圈下来,春耕早结束了,都该来年秋收了。
而且他还担心,有些地方官不分青红皂白,要求百姓铲掉原有作物,都种这些。
这是不合适的。
户部也很是犯愁。
自古以来,粮食增产一直是朝廷最关心的。
五谷的产量基本到头了,再想增产,就是不断发现新作物、培育新品种。
自从海外商路打开,商队每次回来都会带几个新作物回来,劝农司这一年里几乎是十二个时辰轮流转,才能勉强将今年带回来的种子都种下,弄明白这些东西的培育方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试验虽然成了,但种苗不多,弥足珍贵。
怎么推才能获取最大利益,是摆在眼前的难题。
这几日,慕容清音日日在前朝忙到很晚才有时间回去。
容易难得不闹腾,让慕容清音颇觉得惊奇。
毕竟,孩子静悄悄,准是在作妖。
容易就是那个不省心的孩子。
好不容易和户部定下了新作物推广的章程,慕容清音觉得可以喘口气了,容易又把他的问题抛了出来。
小混蛋提出,普惠书院所需费用由私人认领,认领者可以在书院冠名,由冠名书院为其立生祠。
慕容清音觉得这件事不是特别可靠。
说实话,一处书院的供奉,可不像当初一方城隍,神位既定,永享香火。
这个东西,需要常年往外砸银子,谁干啊。
去哪里找那么多冤大头。
他摆了摆手,有些好笑:“谁给的你启发啊,你这事儿,太不稳定了,户部预算也不好做啊。”
今年十所明年八所,真是麻烦。
“麻烦归麻烦,可是省钱啊。”
容易想要试试。
他看慕容清音正在换衣服,上前帮他解衣带:“好哥哥,咱也不能为了不麻烦,就连银子都不要了啊。”
“我是不想让私人插手。”
慕容清音叹了口气,抬手让容易帮他换下厚重的袍服:“书院掌握在朝廷手里我才放心,让私人出银子,我总担心他们借机搞点儿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