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江山犹是昔人非的意思 > 第1章(第1页)

第1章(第1页)

《江山犹是昔人非‐李煜》作者:汉滴【完结】

七夕的月色皎皎,澄净如江。七夕的月是半圆月,不是满月,古往今来,年年岁岁,从来不得圆满。

南国如此,汴梁亦是如此。

这轮明月,如钩亦如刀,如他染霜的两鬓,如他淡漠俊朗的双眸,亦如他残留酒污的唇瓣。

引子七夕明月夜

七夕的月色皎皎,澄净如江。七夕的月是半圆月,不是满月,古往今来,年年岁岁,从来不得圆满。

南国如此,汴梁亦是如此。

这轮明月,如钩亦如刀,如他染霜的两鬓,如他淡漠俊朗的双眸,亦如他残留酒污的唇瓣。

独自凭栏,一壶酒,一盏金樽,酒未醉人,人已自醉。

也罢,七夕之夜是他的生辰,这个七夕夜是他四十二岁的生辰!他素爱填词,今日诞辰,他也不忘作首。

&ldo;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rdo;

此词一出,你当是想起,他就是李煜!

那个有着&ldo;一江春水向东流&rdo;愁绪的人间惆怅客,那个&ldo;天教身心于愿违&rdo;的南唐末代君王,那个不知&ldo;春花秋月何时了&rdo;的风流帝王!

此时的他早已褪去了年少轻狂、君王风流,独留满腹惆怅、余生悲切……

他眼含笑意,邀自己歌妓吟唱,望着歌妓舞姿翩跹,字字圆润,他笑意深了些。

再回眸,酒盏已翻,酒渍顺着桌沿坠于地上,酒污流入他的袖间。

歌妓依旧唱着《虞美人》,频频向他点眸。

李煜慵懒地望着歌妓,慵懒地依靠着卧榻,好久没这样享受了,自己好像又是南唐的王了。

殊不知,这是他生命终结的一夜,他生命中最后一个七夕夜!

生于七夕,魂归七夕,李煜的生命轨迹宛如一个完整的圆,从又重归。

南唐升元元年(公元937年)七夕夜,正当南面大地家家户户盛传牛郎织女的动人传说,水灵明艳的水乡姑娘偷偷向织女星&ldo;乞巧&rdo;,亲密无间的恋人相依于藤架下偷听牛郎织女私语之时,我们的主人公李煜也宛如仙人,在这浪漫美好的日子降临人间。

&ldo;伫灵匹于星期,眷神姿于月夕&rdo;王勃这首《七夕赋》充满神话色彩,七夕不单是百姓欢度的节日,也是神灵们的佳节。

&ldo;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於瓜上则以为符应。&rdo;载于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这段文字,将七夕之夜描述得宁静恬美。七夕夜生的人,定也带着这样的美丽,会是很讨巧的。

&ldo;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rdo;

迢迢牵牛,皎皎织女,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七夕之夜出生的人,会不会也被这个&ldo;情&rdo;字,纠结缠绕一生?

&ldo;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织女渡鹊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rdo;

嗷嗷之声一响,果然牵动红丝千万条!接红帕传热水,产房中当是一片热闹繁忙的。婴孩啼哭声震彻云际,产房内所有人方松了口气。李煜母亲钟氏七夕产子,气虚体弱的她产后虚弱,面上依旧带着笑容,疲惫的脸上写满幸福。小李煜粉嘟嘟的面孔,额头宽宽的有福相,宫人不住赞扬之余,李景通已至夫人帐下,看到自己的小儿子,李景通已显沧桑的脸上闪现着慈父的暖意。

&ldo;今宵适乃七夕佳节,吾儿在此吉日良辰降生,为父祝愿他终生幸福,诸事如意,就为他命名&lso;从嘉&rso;,让他一切从&lso;嘉&rso;吧!&rdo;李景通点点儿子的鼻尖,眼底笑意犹见。(李煜初名唤李从嘉)

多久没这样开心过了呀!李景通叹息,这该是他第六个儿子了,可惜的是,二儿子之后连着三个儿子都夭折了,他已经不知再为人父是何感觉了!李景通咬咬牙,素来儒雅的他第一次面露狠色,&ldo;我一定要将从嘉护好!&rdo;

三日后,小李煜眼睛初开,钟氏本是惊喜的心顿时凉了一大截,这孩子居然有两个瞳孔,这不是传说中的重瞳子吗?

李景通知晓后,惊愕之余讪讪一笑,他面上安慰泪眼婆娑的妻子,心底却是讥诮钟氏妇人之见!

从嘉命贵不可言,哪里会不吉利?重瞳虽有两个瞳孔,与常人有异,但古往今来,史书所载重瞳之人,都是声名赫赫之辈。舜帝是重瞳子,晋文公重耳春秋五霸之一,楚霸王项羽都是重瞳子,这些风云人物,哪个不是有所作为,作了丰功伟绩,名留青史的?

李景通再细细端详自己的儿子,额宽目朗的,两只眼睛黑溜溜的,就是有气度,哪里只是个小孩子?李景通越想得意,这小子莫不是上天对他前些年所受丧子之痛补偿?

李景通对小从嘉的厚爱就此萌芽生根,小从嘉自此成了他心头肉掌中宝。

冬去春来,小从嘉已是蹒跚学步,该行抓周礼了。

&ldo;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lso;试儿&rso;。&rdo;除了这段见于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iddot;风操》中关于&ldo;抓周&rdo;的记载,还有不少著述论及抓周习俗。从这些著作中推断,抓周应当在南北朝时就已普遍流行于江南地区,至隋唐时风靡全国。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