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太困了没有写出来更新,十分抱歉!)
周月明问道:
“恕晚辈冒昧,既如此,那贵寺又是如何处理信众捐来的香油钱呢?”
弘信道:
“四处支用,有需则用,并无定项。就像今春,因这几年旱涝频繁了些,相邻几州去岁的秋收比起往年欠好,我们就购置好稻谷,挑出好种子散给了遭周百姓,余下封入库中,以待今夏青黄不接之时。”
陈婶道:
“我们江南丰饶,去年绍兴新收的稻米虽不比往年,但也不算差了。可官府却突然增税,不少人家剩下的粮食估计是熬不到七八月的。”
陈洵道:
“娘,官府是官府,朝廷是朝廷,咱们绍兴官府里的老爷们还是很不错的,可增收赋税却是朝廷的意思,府尊老爷也没法子。”
弘信道:
“多处盗乱,若不增税便无法平乱。可若增税,又不利民生,这是两难啊!”
李叔道:
“记得宗德的父亲来信,还感叹自家不必交粮,罗家庄的老罗一家却足足交了五百七十五斤三两,这数目与往年相同,未曾加税啊?”
林风庭道:
“江南丰饶,加征此处足矣,这向来是惯例。若是向全国广增赋税,又将是一场动荡,会逼得更多的人造反,划不来。”
弘信道:
“人人皆羡江南百姓富足,可历朝历代此处都常增重赋,有好处亦有难处。”
李婶道:
“可这日子终归比别处更好一些,起码还饿不死人。若是赶上丰年,还能攒些银钱供子女识字念书。就像老陈一家,一双子女都识不少字。可到别的地方去,普通人家能让女儿读书?这是想也不敢想的事情。”
……
排了半天队,终于排到了大家,林风庭取了托盘和碗碟,舀了两勺小米粥,又盛了些下饭小菜。
小米颜色偏灰偏暗,并非新粮那样澄黄,应当是陈粮了。下饭小菜有一锅水煮的不知名的野菜,另一锅是炒青菜,还有一锅是炒笋干。虽说是炒,其实并没有什么油水,又是大锅菜,和水煮的差不多了。
盛好了饭,众人寻了个角落坐下。“
弘信道:
“去年冬腊两月丰雪,今春油菜颇好,若是施主们过些日子再来,僧田里种的菜籽刚好榨油,到时办一席素膳款待诸位。”
林风庭道:
“上山时,我看田里的豇豆已经牵出藤蔓,蚕豆也快要开花了,茄子长势也好,过些日子再来倒是非常适宜,不过可惜了,我们出来得久了,再玩几天也该回岳阳、回衡山了。”
弘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