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这么笃定呢?
因为当时曹魏的掌舵人是曹叡啊!
这曹叡,性格上虽说有点小毛病,可绝对是个称职的皇帝,放眼华夏历史,能比他强的,估计也就两成。
曹叡这人,行事沉稳得很,性格刚毅,脑子转得快,决断力那叫一个强。
最关键的是,他把制衡这门艺术玩得贼溜。
刚上位没多久,就把朝政大权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几个辅政大臣,在他眼里就跟摆设似的。
为了削弱这些大臣的势力,曹叡玩了一手漂亮的“调虎离山”。
他借着战事频繁,把曹休、曹真和司马懿这三位实力最强的辅政大臣,一次又一次地往边境调。
这三人在都城待的时间少得可怜,对中央朝政的影响力自然就小了。
结果呢,曹休和曹真没扛住这频繁的调动,在太和二年和太和五年先后去世。
四位辅政大臣,就剩下陈群还留在都城,可陈群手里没军权啊,对曹叡的权力根本构不成威胁。
就这么着,曹叡轻轻松松地把权力都集中到自己手里,成为了曹魏真正的话事人。
从那以后,曹叡稳坐魏国权力的宝座,不管是对外打仗,还是对内改革,他都是那个拍板的人。
他下的诏令,那是令行禁止。在他统治期间,压根就没出过能威胁皇权的权臣。
有时候,大臣们都反对他的决策,他照样我行我素,独断专行。
有个事儿,特别能说明他对权力和局势的掌控力。
曹叡的女儿淑夭折了,他非要亲自去送灵。这时候,司空陈群带着一帮大臣拼命劝谏,可曹叡就跟没听见似的,还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了。
就这一件事,就能看出他对权力的把控有多牢固。比起宋仁宗来,那可强太多了!
曹叡在位的时候,还指挥曹真、司马懿成功抵御了东吴和蜀汉的进攻,平定了鲜卑,灭了公孙渊,那功绩相当显赫,把曹魏王朝推向了全盛时期。
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曹叡说不定真能实现华夏的再次统一。
可历史就是这么爱开玩笑,就在曹叡意气风发的时候,他突然病倒了。
公元239年1月,年仅三十五岁的曹叡重病卧床,没多会儿就撒手人寰了。
这一去世,可就给了司马懿机会。
已经六十岁高龄的司马懿,和曹真的儿子曹爽,成了曹魏的托孤重臣。
这一回,司马懿的对手变成了曹爽。
这曹爽过得爽不爽,咱不知道,可司马懿心里肯定乐开了花。
曹爽从小生活在富贵窝里,哪是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的对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