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年:男性(4~5。5)x10^12l;女性(3。5~5。o)xlo^12l。2新生儿(6。0~7。o)xlo^12l。
1。生理性变化
(1)年龄与性别的差异:新生儿红细胞较高,出生两周后降至正常;男性在6~7岁最低,25~30岁时达最高值;3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有所下降;女性在13~15岁时达最高值,21~35岁维持最低水平,后又与男性水平相接近。
(2)气压降低:高山地区居民和登山运动员因缺氧刺激,红细胞可代偿性增生。
(3)精神刺激:感情冲动、兴奋、恐惧、冷水刺激均可使肾上腺素增多,导致红细胞暂时增多。
(4)剧烈运动和体力劳动:由于氧需要量增加,引起相对缺氧,此时epo生成增加而骨髓加速释放红细胞,导致红细胞增多。
(5)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妊娠中后期孕妇血浆量增加致造血原料相对性不足,可出现生理性贫血。
红细胞计数值正常变异:新生儿较成人增加35%,高海拔约增加l4%,饮酒约减少5%,长期剧烈运动约减少15%,妊娠约减少16%,2m婴儿约减少30%。
2。病理性变化
(1)红细胞增多:1相对性增多:血浆中水分丢失,血液中红细胞相对地有所增加,多见于连续呕吐、严重腹泻,多尿,大面积烧伤等。2代偿性或继发性增多:多见于慢性肺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异常血红蛋白病、肾上腺肿瘤等患者。3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可达(7。0~12。o)x10^12l。
(2)红细胞减少:1急性、慢性红细胞丢失过多:如各种原因的出血,见于消化性溃疡、痔疮、十二指肠钩虫病等。2红细胞寿命缩短:如各种原因的溶血,见于输血不合溶血反应、蚕豆病、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3造血原料不足: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4骨髓造血功能减退:某些药物、物理因素可抑制骨髓造血。原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1。增加:毛果芸香碱、肾上腺素、钴、糖皮质激素、促皮质素、雄激素等可致红细胞增加。
2。减少:常见于以下几种:
(1)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药物,抗癫痫药、抗肿瘤药、吲哚美辛、洋地黄、金霉素、避孕药、白消安、四氯化碳、砷剂等。
(2)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药物:催眠药、苯妥英钠、羟保泰松、甲基多巴、洋地黄、他巴唑、氯霉素、链霉素、苯等。
(3)可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药物:格鲁米特、苯妥英钠、雌激素、口服避孕药、呋喃妥因、环丝氨酸、苯、砷剂、新霉素和秋水显仙碱、抗叶酸药和抗肿瘤药物及异烟肼等。
(4)可引起溶血性贫血的药物:有抗心率失常药、甲基多巴、抗组胺药、抗生素、抗结核药、驱蛔灵、避孕药、癌宁、亚硝酸盐、煤焦油、苯胺、硝基苯、锑化合物、铅、煤酚。
(5)引起骨髓抑制的药物有阿司匹林、保泰松、噻嗪类、抗真菌药、抗代谢药、癌宁、一氧化氮等。
(6)利尿剂、抗凝血药、维生素a(超剂量时)、头孢噻啶、庆大霉素、可引起贫血,氨苄西林和环磷酰胺可引起可逆性贫血,吲哚美辛和皮质类固醇可引起胃肠道出血。
1。严格使用edta盐抗凝静脉血,不能用肝素或枸橼酸盐抗凝;抽血量准确,抽血后立即轻轻颠倒混匀,防止血小板黏附和聚集,注意切勿用力振摇,以防产生气泡及造成标本溶血,标本抽取后及时送检。
2。不宜在剧烈运动后抽血。住院患者最好在清晨空腹采血。
血红蛋白(hemoglobin,hb,hgb)
血红蛋白是一种微红色的胶体物质,由珠蛋白与亚铁血红素结合而成,是红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红细胞赖以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物质。血红蛋白的合成受两种激素的调节,一是红细胞生成素,二是雄激素。
1成年: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2新生儿:170~200gl。3老年(70岁以上):男性:94-122gl;女性87—112gl。
血红蛋白增减的意义基本上与红细胞增减相似,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程度。但在有些贫血如缺铁性贫血时,血红蛋白的减少多于红细胞的减少;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时,红细胞数的减少多于血红蛋白的减少。
常见引起贫血的药物有:苯妥英钠、口服避孕药、雌激素、苯乙双胍、维生素k(仅k3和k4)、伯氨喹、氯喹、奎宁、阿司匹林(致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出血)、非那西丁、氯苯那敏、苯海拉明、磺胺类药、抗生素、癌宁、苯胺、锑化合物、亚硝酸盐、铅、苯、氟化物、考来烯胺、二硫化碳、吲哚美辛、皮质类固醇、利福平、呋塞米、铜等均可引起贫血。
1。应严格使用edta盐抗凝静脉血,不能用肝素或枸橼酸盐抗凝;抽血量准确,抽血后即轻轻颠倒混匀,防止血小板黏附和聚集,注意切勿用力振摇,以防产生气泡及造成标本溶血,标本抽取后及时送检。
2。静脉输入氨基酸影响hb测定的准确性,导致hb的假性增高。
3。高脂血症可引起hb假性增高。
红细胞比容(hemalocrit,hct或packedcellvolume,pcv)
红细胞比容,以前称为红细胞压积,就是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体积(ll)。
1常量法:男性0。4~0。54;女性0。37~0。47。2微量法:男性0。47±0。04;女性0。42±0。05
红细胞比容是用于计算红细胞3个平均指数的要素之一,有助于贫血诊断和分类,可以评估血容量有无增减或稀释浓缩程度,有助于某些疾病治疗中补液量的控制,以及了解体液平衡情况。
1。增高: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浓缩,如大量呕吐、大手术后、腹泻、失血、大面积烧伤以及真红细胞增多症(可达0。80ll)和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等;可用于临床决定是否需要输液及输液量。
2。减低:见于各种贫血。由于贫血种类不同,红细胞比容减少的程度并不与红细胞计数值完全一致。
红细胞平均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