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解缙的品行,他应不至于因为此就消极怠工,从而影响了大典的编纂的。
“富明实业一半的盈利都用在了大典编纂之上,一旦落成只凭一部大典就可名垂青史,望两位能进益求精落成好此事。”
解缙性子直了些,但姚广孝却是个圆润之人。
有姚广孝居中转圜,他们这临时搭建的班子应不至于中途就散了伙的。
姚广孝笑呵呵地道:“殿下放心。”
解缙虽不甚情愿,但也点头应道:“臣会恪尽职守,做好编纂之事的。”
有了这话,朱允熥也就放心了。
正当他再说两句之际,远处一阵咚咚的鼓声响彻开来,文渊阁编撰之人也纷纷被这声音吸引,开始交头接耳的往外张望而去。
在这儿都能听见鼓声,必然是午门外的登闻鼓了。
老朱设登闻鼓允许臣民百姓告御状,但真正被敲响的次数却是屈指可数的。
尽管老朱立下明文,凡持《大诰》敲登闻鼓者,任何有司不得阻拦。
而《大诰》颁布之后,几乎家家户户都供一本。
说白了,这东西既是通行证,又是尚方宝剑了。
但用脚趾头想都知道,这种事情一旦操作起来。那些掌握规则的士绅官吏总会有千百种方法,让处于弱势群体的庶民百姓告御状之旅中途夭折的。
再加上,普通的臣民百姓大多都是文盲。
对于他们来讲,他们根本没办法以清晰的思路有逻辑的思维,用有利于自己方式叙述清事情的原委的。
最主要的是,对一般的寻常百姓来说,他们也不愿意与官府的人打交道。
多种缘由结合之下,也就导致上达天听的登闻鼓数十年来都不曾被敲响一次了。
不过,不管登闻鼓是否被敲响,却也能以此表达老朱对百姓深深的爱护之情,同样也能让那些心存贪念的官员心存畏惧。
事出反常必有妖。
好几十年不响的登闻鼓却突然被敲响,必然是出了不知啥了不得的大事情了。
朱允熥顾不得再与姚广孝和解缙多言,只简单道了两句,随后便着急忙慌往乾清宫赶。
等赶到时,负责守卫的御史才刚到。
自登闻鼓设立之初,老朱就规定要安排御史守卫了,凡有状告者要随即引奏上达天听。
但因多年没人敲响,这一职算是都察院的养老岗位了,凡担任此职者均是边缘人物。
也正因为如此,凡是在这岗位上的人哪个不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没几个能真正上心的。
今日登闻鼓突然敲响,这御史自然手忙脚乱连流程做的都颇为生疏。
“陛下,敲登闻鼓的是江宁县的百姓。”
“这是百姓的联名。”
朱允熥把那御史手中的状纸接过,然后平铺到了朱标的面前。
一个个鲜红的手印让人触目惊心。
零零总总加起来,大概有数十人之多。
“所为何事?”
朱标放下手中百姓按下的手印问了句。
这御史递上来的只有这些鲜红的手印,并不见有任何的只言片语。
许是因为状告的百姓没有识字之人,而又没有识字的诉师愿接这个事情,亦或者是这些百姓不愿把无辜之人牵扯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