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君素站在城楼上,冷冷地看着庞玉,眼中没有丝毫动摇。他沉声道:“庞玉,你曾是隋朝之臣,如今却背主求荣,有何面目来劝我?天下大义,岂是你这等小人能懂的?”
话音未落,城头箭雨骤发,皇甫无逸冠缨中箭,踉跄跌坐泥中,庞玉两人被尧君素一番话噎得无言以对,只得悻悻退下。
李渊听说尧君素如此忠义,又派使臣前去赐给尧君素金券,承诺不杀他。然而,尧君素依然不为所动。因尧君素家眷尚在长安城中,李渊便命人将他的妻子带到蒲坂城下。
尧君素的妻子在城下抬头望着城楼上的丈夫,眼中满是泪水:“夫君,隋朝已亡,你何必再自讨苦吃?投降吧,我们还能过安稳日子。”
尧君素看着妻子,心中一阵酸楚。他知道,妻子是为了他好,但他无法放弃心中的信念。他深吸一口气,沉声道:“天下大义,不是你们妇人能懂的!”
话音未落,尧君素已拉弓搭箭,箭矢如流星般射出,妻子应声倒地,城下一片哗然。
尧君素握弓的手青筋暴起,箭矢穿透妻子左肩。崔氏嘶声道:"你守的究竟是大隋,还是自己的执念?"
尧君素却再无表情。他自知大势已去,已无退路,但他志在坚守至死,几日来,每次谈到国家,都不禁流泪。他对将士们说:“我从前在藩邸侍奉主上,大义所在,不得不以死相报。如果隋朝的国运真的终结,天命已有所属,我自然会砍下自己的头交给你们,任凭你们去换取富贵。但现在城池坚固,粮草充足,天下大势尚未可知,你们不可心生异志!”
尧君素为人严明,善于统御部下,部下无人敢背叛他。
然而,时间一长,粮仓中的粮食耗尽,饿殍遍地,城中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状。校尉李楚客亲眼见炊卒将人骨投入釜中,肉香弥漫时,老兵们却跪地呕吐不止。尧君素每日巡视城防,腰间佩剑换成当年晋王府所赐仪刀。某夜巡至西门,忽闻暗处啜泣,却是两名士卒在分食已逝婴孩。
因蒲坂城被唐军围困近一年半,城内消息闭塞,刚刚他们抓到了城外的细作,才得知江都隋炀帝被杀,东都洛阳已由王世充掌握。
十二月六日深夜,薛宗与李楚客率死士二十人突入将军府。烛影摇红间,尧君素正擦拭杨广亲赐的蟠龙铜镜。"将军,江都陷落的消息。。。。。。"
薛宗话音未落,李楚客便趁尧君素不备,手起刀落将其斩杀,并将他的首级砍下,准备送到长安投降唐朝。
然而,尧君素早已料到会有这么一天,几日前他曾派朝散大夫王行本率领七百精兵驻扎在城中其他地方。当王行本得知有人反叛,立即率兵赶来救援却为时已晚,尧君素已被杀害。
王行本率精骑七百破府门而入,血战中,薛宗首级被长槊挑起,李楚客被乱刀分尸。王行本跪抱尧君素遗体,发现将军贴身锦囊中放着半块硬饼,还未舍得吃掉。
之后,王行本抓捕并处死了跟随薛宗、李楚客反叛的数百名叛党,随后继续坚守城池。
独孤怀恩则率军包围了蒲坂城,继续攻打这个隋军坚守的城池。
尧君素的死亡,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悲剧,也是隋朝灭亡的缩影。他的坚守虽然感人,但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终究无法改变历史的走向。他的坚守,体现了中国历史中朝廷忠良的忠诚与气节,他的行为在乱世中显得尤为珍贵,成为后世传颂的忠臣典范。
尧君素的人生,是忠诚与悲剧的交织。他以一己之力坚守河东,展现了隋末官员最后的气节,但最终因大势已去和部下背叛而殒命。他的故事,既是隋朝灭亡的缩影,也是乱世中个人信念与命运冲突的深刻写照。尧君素的名字,因其忠诚与坚守,永远铭刻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因历史书籍关于尧君素的年龄未曾提及,笔者只能结合其在隋朝末年担任郡守时正值壮年(约40岁左右),那么他被杀害时的年龄可能在40岁至50岁之间。
尧君素死后,他的部将、朝散大夫王行本继承了他的遗志,继续坚守河东郡。然而,王行本是否能够成功守住河东郡,我们将在后章详细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