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朱元璋思虑武将面对改革的态度
朱标眉头紧皱,内心的忧虑并未因此而消散,依然有些犹豫,缓缓道,“父皇,儿臣明白您的苦心,也深知改革的重要性。”
“可即便只是震慑,在那种混乱的局势下,也难保不会发生冲突。”
“一旦真的动起武来,百姓必定恐慌不已,民心就更难安定了。”
朱元璋微微叹息,紧绷的神色稍稍缓和了些,“标儿,咱又何尝愿意见到百姓受苦呢?咱这心里也不好受啊。”
“但你仔细想想,若任由那些反对改革的势力肆意妄为,蛊惑民心,让这混乱的局势蔓延开来。”
“整个大明都会陷入动荡不安之中,到那个时候,受苦的百姓只会更多,局面也将更加难以收拾。”
“让老四和蓝玉前去,就是要掌控住局势,只要那些乱党不敢轻举妄动,尽量避免冲突,便不会有流血事件发生。”
“咱会让他们谨慎行事,能不动武就不动武,以稳定局势、确保改革顺利推进为首要目标。”
朱标脑海中反复权衡着利弊,觉得父皇所言确实在理,改革之路艰难险阻,若不采取强硬手段,很可能功亏一篑。
然而,心中还是有些隐隐不安,毕竟面对的是大明子民,任何冲突都可能带来难以挽回的后果。
“父皇,那能否让老四带着学子们一同前去,让他们尽力安抚百姓,若实在无法控制局面,再动用武力?”
朱元璋微微点头,眼神中闪过一丝赞许,“这是自然。咱会让老四和蓝玉先按兵不动,暗中配合前去安抚的学子们。”
“只要能和平解决问题,咱也不想看到流血冲突。”
“但若那些乱党冥顽不灵,执意与朝廷作对,公然挑战朝廷的权威,那就休怪咱心狠手辣了。”
朱标这才长舒一口气,应道,“儿臣明白了。”
“儿臣这就去安排相关事宜,告知老四和蓝玉务必谨慎行事,以安抚百姓、稳定局势为首要任务,切不可鲁莽行事,轻易动用武力。”
说罢,朱标恭敬地退下,立刻着手准备应对湖广之乱的各项事宜,连重要的开海计划都暂时的抛之脑后。
朱元璋笑着看着朱标恭敬退下的背影,那笑容中满是对儿子成长的欣慰与期许。
然而,随着朱标身影的消失,他脸上的笑容也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凝重。
他缓缓点燃一支烟,闭上双眼,眉头紧紧皱起。
朱元璋对朱标是相当满意的,朱标年仅十九岁,却已展现出非凡的才能与胆魄,竟有勇气担起主导改革这一重任。
这份胆识与魄力,远超同龄人,甚至让那些曾去现代学习过的人都自愧不如。
朱标不仅有勇气,还相当有谋略,将那些从现代归来的人才安排得恰到好处,使得改革能够稳步推进。
在某些方面,朱标比自己做得还要出色,这让朱元璋在欣慰的同时,也对大明的未来充满了更多的期待。
可朱标毕竟年轻,虽然聪慧过人,但有些事情还是考虑不够周全。
眼下湖广局势动荡不安,看似只是一场局部的混乱,朱元璋却凭借着多年的政治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从中察觉到了武将的隐患。
他原本有着周密的计划,打算在未来数月,借助工业延伸出的商业发展,给予武将们一些实实在在的好处。
以此来逐步收拢他们手中的兵权,并合理划分军区,加强中央对军队的控制。
但刚刚收到的湖广闹得比河南还要厉害消息,他的心中立刻警铃大作,联想到朝堂之上,武将们竟无一人附和徐达发声支持改革。
这些武将,无论是那些从一开始就一路追随自己打天下的老兄弟,还是后来归顺的将领,都曾跟着自己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如今大明初定,天下尚未完全太平,他们手中都握着不小的兵权,在军队中有着极高的威望和影响力。
一旦有居心叵测之人在其中煽风点火,蛊惑人心,难保他们不会生出异心,做出对朝廷不利的事情。
朱元璋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思索,湖广之乱,这看似偶然的事件背后,会不会有武将在暗中推波助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