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生活中的心理学效应 > 第84章 道德执照效应 做好事就能为所欲为(第1页)

第84章 道德执照效应 做好事就能为所欲为(第1页)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辛苦健身了一周,周末就忍不住狂吃一顿高热量大餐,还安慰自己“我都这么努力锻炼了,吃点好吃的不过分”;又或者,认真工作了好几天,一到休息时间就疯狂刷剧打游戏,觉得自己“已经这么拼了,放松一下理所当然”。如果有,那你可能已经被“道德执照效应”悄悄盯上啦!这个听起来有点陌生的心理学效应,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它像一个隐藏在暗处的小恶魔,时不时跳出来干扰我们的决策和行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道德执照效应的神秘面纱,看看它到底是怎么回事,又该如何巧妙应对。

一、认识道德执照效应

(一)定义与内涵

道德执照效应,简单来说,就是当一个人做出了被认为是“好”的行为之后,可能会借此为自己后续不道德或违背原本目标的行为开脱。就好像给自己颁发了一张“道德许可证”,有了这张执照,便觉得偶尔放纵一下也无伤大雅。比如,一位经常参加公益活动的人,可能会在购物时顺手拿走几个超市的塑料袋,心里想着“我平时做了那么多好事,拿几个袋子不算什么”。又或者,一个学生努力学习了一段时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就开始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上课不再认真听讲,作业也敷衍了事,认为自己之前的努力已经足够,现在可以轻松一下了。

从心理学角度深入剖析,道德执照效应涉及到我们内心的道德平衡感和自我认知。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套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当我们做出符合这些标准的行为时,会获得一种道德上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感觉自己是一个“好人”。而这种良好的自我感觉,会让我们在面对一些诱惑或违背道德标准的行为时,降低内心的防线,更容易说服自己去做这些事情,因为我们觉得自己已经通过之前的好行为积累了足够的“道德资本”,偶尔“犯点小错”也可以被原谅。

(二)心理学家的研究与发现

道德执照效应并非凭空想象,而是有扎实的心理学研究作为支撑。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家贝努瓦·莫林(benoitmonin)和戴尔·米勒(dalemiller)进行的一项经典实验,为我们揭示了这一效应的存在。

研究人员找来两组学生,分别让他们面对不同的命题。第一组学生要判断的命题是:“大多数女人真的不聪明;大多数女人更适合在家里看孩子,而不是出来工作。”这些明显带有性别歧视的观点,立刻引发了学生们的强烈抗议,他们纷纷表示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坚决反对性别歧视。而第二组学生面对的命题则是:“有些女人真的不聪明;有些女人更适合在家里看孩子。”相对模糊的表述,让学生们的态度较为中立,没有那么强烈的反应。

紧接着,研究人员安排两组学生参与一个模拟招聘场景,他们需要判断几位候选人是否适合某高层职位,而这个职位所在的行业一直是男性主导,比如建筑业和金融业。候选人既有男性也有女性。按照常理,那些刚刚强烈反对性别歧视的学生,应该更倾向于选择能力相当的女性候选人,以体现公平和平等。然而,实验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那些强烈反对性别歧视的第一组学生,反而更倾向于选择男性来担任这个职务,而第二组态度较为缓和的学生,对男女候选人并没有明显的偏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原来,第一组学生在驳斥性别歧视言论时,内心获得了一种强烈的道德满足感,他们觉得自己在道德层面上已经站在了正确的一方,是“没有性别偏见”的人。这种良好的自我感觉,让他们在后续的招聘决策中放松了警惕,更容易受到潜意识中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从而做出了有歧视色彩的决定。他们被自己之前良好的行为所蒙蔽,没有意识到这些决定可能会带来的伤害,这就是典型的道德执照效应在作祟。

除了这项实验,还有许多其他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道德执照效应的普遍性和影响力。例如,在一些关于环保行为的研究中发现,那些购买了环保产品的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反而更有可能浪费水资源或乱扔垃圾,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通过购买环保产品为环保事业做出了贡献,所以在其他方面就可以稍微放松一下要求。这些研究都充分表明,道德执照效应确实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的行为和决策,让我们在自以为正确的道路上,不知不觉地偏离了原本的目标和道德准则。

二、生活中的道德执照效应案例

(一)消费行为中的道德执照效应

在消费领域,道德执照效应可谓屡见不鲜。很多人在购买商品时,会因为选择了所谓的“环保产品”“有机食品”而产生一种道德优越感,进而在其他消费行为上变得不那么节制。比如,一位消费者花高价购买了一款标注为“环保材料制成”的时尚包包,她可能会觉得自己为环保事业出了一份力,内心充满了成就感。于是,在接下来的购物中,她不再像以往那样关注商品的性价比和实用性,而是频繁购买一些不必要的奢侈品或冲动消费,认为自己已经在环保购物上表现得很出色,现在有理由享受一下。

又比如,一些人热衷于购买慈善联名款商品,觉得自己在购买商品的同时还做了善事,是个有爱心的消费者。这种心理会让他们在其他消费场景中放松对自己的约束。原本可能会对比不同品牌的同类产品,选择价格更实惠、质量更好的那一款,但在购买慈善联名款商品后,他们可能会毫不犹豫地购买价格更高、但并非真正需要的商品,仅仅因为觉得自己已经通过购买慈善商品尽到了社会责任,现在可以“任性”消费了。

(二)职场中的道德执照效应

在职场环境里,道德执照效应也时常出现,对工作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比如,一位员工平时工作非常努力,经常主动加班完成任务,为团队做出了不少贡献,在同事和领导眼中,他是一个勤奋敬业的好员工。然而,有一次团队面临一个紧急项目,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完成。但这位平时表现出色的员工,却因为觉得自己之前已经付出了很多,这次就应该得到休息,于是对项目的参与度不高,甚至在工作中敷衍了事。他认为自己之前的努力已经积累了足够的“道德资本”,这次偶尔偷个懒也没关系,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影响整个项目的进度和团队的协作。

再比如,一位领导在团队管理中,一直强调公平公正的原则,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也确实做到了赏罚分明。但有一次,一位和他私交不错的下属犯了错误,他却因为觉得自己平时在管理上已经很公平了,这次就可以给朋友一个“特殊待遇”,从轻处罚甚至不处罚。这种行为不仅破坏了团队的公平氛围,也让其他员工对领导的信任度降低,影响了团队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领导因为自己之前的“好行为”(坚持公平原则),给自己颁发了一张“道德执照”,从而做出了违背公平原则的决策。

(三)人际关系中的道德执照效应

在人际关系方面,道德执照效应同样可能引发一系列问题。想象一下,你有一个好朋友,平时你对他关怀备至,经常在他遇到困难时伸出援手。有一次,你们因为一件小事产生了分歧,这时你可能会想:“我平时对他这么好,他怎么能不理解我呢?这次就算我态度不好一点,也是他的错。”于是,你可能会对朋友大发雷霆,说出一些伤人的话,而忽略了自己的态度和言辞可能会对友谊造成的伤害。你因为自己之前在这段关系中付出了很多,觉得自己有权利在这次冲突中“任性”一回,却没有考虑到朋友的感受,这就是道德执照效应在人际关系中的体现。

又比如,在家庭关系中,一位家长平时为孩子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心血,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但当孩子的成绩没有达到他的期望时,这位家长可能会因为觉得自己已经为孩子做了这么多,就对孩子进行严厉的指责和批评,甚至说出一些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话。家长认为自己的付出已经足够多,有权利对孩子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旦孩子达不到要求,就可以用这种方式来发泄自己的不满,却没有意识到这样做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创伤,破坏亲子关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