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清晨,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苏瑶的书房内。屋内,苏瑶正端坐在书桌前,面前堆积如山的卷宗,是各地呈上来的民生状况记录。她神色专注,手中的毛笔不时在纸上圈圈点点,眉头时而紧皱,时而微微舒展。
自从经历那场惊心动魄的危机,苏瑶对大唐的责任与担当愈发深沉。她时刻铭记小宝的庇护之恩,更难忘百姓们那满含关切与爱戴的目光。为了回馈这份厚重的情谊,苏瑶决心在民生领域闯出一片新天地,让大唐的每一寸土地都焕发出勃勃生机。
苏瑶深知,要想真正改善民生,必须深入了解民间疾苦的根源。于是,她一头扎进这些卷宗之中,日夜研读。从繁华的城镇到偏远的乡村,从丰收的平原到贫瘠的山区,每一处的民生细节都不放过。
随着阅读的深入,一个严峻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在大唐的许多偏远山区,水利设施的状况令人堪忧。那些曾经承载着灌溉希望的水渠,如今大多破损不堪,淤泥堆积,水流几近干涸;古老的堤坝,因年久失修,在风雨的侵蚀下摇摇欲坠,难以发挥防洪蓄水的作用。
苏瑶的内心被深深刺痛,她仿佛看到了山区百姓们在干旱时焦急的眼神,在洪涝时绝望的呼喊。这些水利设施的破败,严重制约了当地的农业生产,百姓们辛苦劳作,却难以收获足够的粮食,生活陷入困境。
“必须尽快解决这个问题!”苏瑶心中暗自下定决心。她深知,水利乃农业之命脉,农业又是国家之根基。只有修复和完善水利设施,才能确保农业丰收,百姓安居乐业,大唐的根基才能更加稳固。
经过数日夜以继日的研究和思考,苏瑶心中渐渐有了一个宏伟的计划——开展全国水利设施普查与修缮工程。这个工程不仅要全面排查大唐境内所有水利设施的状况,还要制定详细的修缮方案,让每一处水利设施都能重新发挥应有的作用。
为了确保计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苏瑶决定先从资料收集入手。她派遣了一批得力的助手,前往各地收集水利设施的相关信息。这些助手们不辞辛劳,翻山越岭,深入到每一个角落。他们详细记录下水利设施的位置、规模、损坏程度以及周边的地理环境等信息,为后续的普查和修缮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苏瑶还特别注重倾听当地百姓的声音。她知道,百姓们是水利设施的直接使用者,他们对水利设施的问题和需求有着最真切的感受。于是,她鼓励助手们与百姓们深入交流,了解他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期望。
“我们这水渠早就不通水了,每年种地都要看老天爷的脸色。要是能修好,那可真是太好了。”一位老农满脸期待地说道。
“前几年发大水,堤坝没拦住,把村子都给淹了。希望能把堤坝修得坚固些。”另一位村民忧心忡忡地诉说着。
这些朴实的话语,更加坚定了苏瑶推进水利工程的决心。她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结合专业的水利知识,制定出了一份详细的工程规划。
规划中,苏瑶明确了普查的范围、方法和步骤。她计划先组织专业的水利人员,对全国的水利设施进行全面细致的排查,绘制出详细的水利设施分布图。然后,根据排查结果,将水利设施分为不同的类别,制定相应的修缮方案。对于破损较轻的设施,进行简单的修复和清理;对于破损严重的设施,则进行大规模的重建和改造。
在修缮资金方面,苏瑶提出了多种筹集方式。她建议朝廷从国库中拨出一部分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水利工程。同时,鼓励各地的富商和乡绅捐款,为家乡的水利事业贡献力量。此外,还可以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让当地百姓参与到水利工程的建设中来,既解决了百姓的就业问题,又节省了一部分资金。
一切准备就绪后,苏瑶带着精心准备的方案,满怀信心地来到了小宝的宫殿。
此时,小宝正在处理政务,看到苏瑶前来,脸上露出了亲切的笑容:“苏瑶,你来了。近日可好?”
苏瑶微微欠身,恭敬地说道:“多谢陛下关心,臣一切安好。今日前来,是有要事与陛下商议。”
小宝放下手中的奏折,示意苏瑶坐下:“但说无妨。”
苏瑶深吸一口气,将自己多日来的研究成果和水利工程计划详细地向小宝阐述了一遍。她的声音坚定而有力,眼神中透露出对这项工程的坚定信念和决心。
小宝静静地听着,脸上的神情逐渐变得凝重起来。他深知水利设施对于国家和百姓的重要性,也被苏瑶的这份责任心和担当所打动。
“苏瑶,你的这个计划甚好。水利乃国之大事,关乎百姓的生计和国家的稳定。朕支持你开展这项工程。”小宝果断地说道。
苏瑶心中一阵激动,连忙起身谢恩:“多谢陛下的信任与支持。臣定当全力以赴,不负陛下的期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