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问:如果你是李斯,这一刻你该怎么办?能够改变你命运的只有秦王,但他也背负了巨大的压力,你要如何说服秦王来挽救你的命运?
提出过去的恩情,苦苦哀求?
请对方拿出良心,诉诸正义公理?
在这一刻,这些都是没有用的。要说服对方最好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让对方相信,留下你比赶走你对他更有利!
于是李斯就上了一封奏书给秦王,这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谏逐客书》。
斯乃上书曰:&ldo;……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lso;藉寇兵而赍盗粮&rso;者也。……&rdo;
《史记&iddot;李斯列传》中记载李斯上呈大名鼎鼎的《谏逐客书》李斯是怎么说的呢?他对秦王说,现在将六国来的人才、宾客全部赶走,这些人就只能去他国为诸侯们所用。如此则天下之士不敢西向入秦,而六国却得到了大量人才,这不等于是送给盗寇兵器和粮食,帮助他们来伤害自己吗?
&ldo;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rdo;
他又说,天下的货物有很多不是秦国出产的,却都值得珍惜;天下的人才有很多不是秦国土生土长的,却都愿意效忠秦国。当然,各位会觉得怎么可能呢?不是你国家的人怎么可能真正效忠你呢?
说句实在话,来秦国的这些外国人,当然都不是为了爱国而来的。讲穿了,如果他们爱自己原来的国家,他们就不会来秦国了。这些人千里迢迢来秦国做什么?无非就是为了取得功名利禄,希望追求更好的生活而已,这就是他们效忠秦国的原因。
&ldo;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rdo;
秦王不是想统一天下吗?想要统一天下,就必须让秦国越来越强大,让别的国家越来越衰弱。但今天你却要把原本可能是你臣民的人才赶走,让自己一天比一天衰弱,让你的仇敌一天比一天更加强大,这不就是&ldo;内自虚&rdo;吗?
而这些被你赶走的人才,个个心中必然对秦国怀抱怨恨。这是理所当然的,谁会对赶自己走的国家没有怨恨呢?这些人才将来在各国中如果登上了高位,执掌了大权,必然会想办法报复秦国。这样的话,现在的逐客就等于是在树立一个个对秦国有怨恨的仇敌,这不就是&ldo;外树怨&rdo;吗?
&ldo;内自虚而外树怨&rdo;,不但在外面树立了更多的敌人,更使得内部因为缺乏人才而衰弱,&ldo;求国无危,不可得也&rdo;。秦国当年如果真的逐客,那么不要讲完成统一天下的事业,秦国能不能保住原本的强大都是个问题。
中国人自古认为,想要争夺天下,就必须先争夺人才。楚汉之争,项羽一开始明明强于刘邦,为何最后却是刘邦获得胜利?其中固然有各种原因,例如时代的原因、时机的原因、地域的原因等等。但从传统的观点来看,最重要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ldo;用人&rdo;。韩信、陈平、张良都曾先后在项羽底下做过事,项羽既不能用他们,又不能杀他们,最后还把他们拱手让给敌人去用,从这一点就可以知道项羽必败无疑。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
李斯再一次说服了秦始皇,不但逃过了被赶走的命运,还让自己的官运更加亨通。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说服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清楚掌握那个人到底想要什么。秦始皇年轻时一心想要的,就是完成统一天下的历史伟业,谁能帮他做到这一点,他就听谁的。不管什么样的阻碍,都要为这个目标让路。
从郑国的结局,也可以看出这一点。秦王本来想杀郑国,但郑国却对秦王说:&ldo;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rdo;什么意思呢?郑国的意思就是,他虽然是真的间谍,但也是真的水利工程师啊!这个计划不是假的,完成后真的对秦国有利。最后秦王不但让郑国完成了这个灌溉计划,还将它命名为&ldo;郑国渠&rdo;。这才是包容天下人才的胸襟,关中也因此成为年年丰收的沃野。
李斯因为清楚秦王想要什么,所以他的劝说才能成功。但这个故事同时也让我们知道,一旦被人清楚掌握了你要什么,人家要说服你就太容易了。
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夷郡县城,销其兵刃,示不复用。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同文书。治离宫别馆,周遍天下。明年,又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
想必各位都很熟悉这些史事,在此就不再多说。可是请各位注意最后这五个字:&ldo;斯皆有力焉。&rdo;什么意思?这一段就是告诉各位,秦始皇所做的好事都和李斯有关系,但秦始皇所做的每一件坏事也都和李斯有关系。秦始皇一生的功过,可以说与李斯密不可分,李斯绝对脱不了干系!
按现代史学的写法,李斯既然有这么多功业,当然应该详加描述。但太史公并不如此,他对李斯的功业轻描淡写,却对李斯的心路转折浓墨重彩,因为这才是他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