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世怒曰:&ldo;吾常多闲日,丞相不来。吾方燕私,丞相辄来请事。丞相岂少我哉?且固我哉?&rdo;
二世感到极为愤怒,他说:&ldo;我有很多空闲的日子,丞相都不来。我正在私下享乐的时候,丞相却挑这种时候来,丞相是觉得我年轻就轻视我,还是根本就从心里看不起我?&rdo;
二世心中有鬼,知道自己不是当皇帝的料,所以深恐别人看不起他。赵高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才让他不敢上朝。可是即使如此,大臣只要一个眼神、一个语气、一个动作不对,就刺中了他心中最大的弱点。因此他更加恼羞成怒,而这时候正是赵高可以上下其手的时候。
赵高因曰:&ldo;如此殆矣!夫沙丘之谋,丞相与焉!&rdo;
赵高说:&ldo;倘若真是如此,那就太危险了!沙丘密谋,丞相是参与了的啊!&rdo;
看到没有?赵高马上把&ldo;沙丘之谋&rdo;这件事拿出来讲,因为这是二世最大的心病。赵高这段话说得极有技巧,&ldo;丞相与焉&rdo;就是在提醒二世,李斯是二世篡位真相的知情者,这不但让二世去想丞相看不起他的原因,更让二世惊觉李斯有能力让他陷入危险之中。
&ldo;今陛下已立为帝,而丞相贵不益,此其意亦望裂地而王矣。&rdo;
赵高又提醒二世:&ldo;现在陛下已经即位为皇帝,但丞相还是丞相,地位却没有提高,他的意思大概是想要裂土封王。&rdo;意思就是,这场阴谋中丞相没有拿到任何好处。这无疑是指责李斯心怀怨怼,岂不更让二世担心?
&ldo;且陛下不问臣,臣不敢言。丞相长男李由为三川守,楚盗陈胜等皆丞相傍县之子,以故楚盗公行过三川,城守不肯击。高闻其文书相往来,未得其审,故未敢以闻。&rdo;
赵高接着说:&ldo;如果陛下您不问我,我不敢说。&rdo;大凡你有事想对人讲,只要说:&ldo;唉!有句话应该跟你说,但我不知道该不该说。&rdo;对方十之八九都会要你说,这不就是欲擒故纵吗?这样一来,二世就会更想听。
接下来赵高揭露了一个惊人的秘密:&ldo;丞相的大儿子李由是三川郡守,楚地的强盗陈胜等人都是丞相的故乡邻县人,因此楚地的强盗才敢公然经过三川郡,李由也才守在城中不攻击。我曾听说李由和楚盗之间有书信来往,但还没有拿到证据,所以不敢报告。&rdo;
&ldo;且丞相居外,权重于陛下。&rdo;
二世一听,如果赵高说的都是真的,那就太危险了!因为李斯已经做了这么久的丞相,太多的官吏心中只知有丞相,不知有二世皇帝。所以赵高才说&ldo;丞相在外面,权力比陛下还大&rdo;。
二世以为然,欲案丞相,恐其不审。乃使人案验三川守与盗通状,李斯闻之。
二世非常相信赵高,觉得他的话太对了,想要找出丞相的罪状,将他法办,但又担心没有证据。于是就派人去调查三川郡守与楚盗勾结的情况,李斯也很快得知了这个消息。
这时李斯终于明白,在背后害他的人就是赵高。各位认为李斯是笨人吗?当然不是。那他为什么会上赵高的当?如果各位看过我讲张良故事中&ldo;忍&rdo;和&ldo;先&rdo;的道理,就会知道缘故。因为李斯瞧不起赵高,认为赵高不过是个宦官(古人都看不起宦官,各位看太史公的《报任安书》就可以知道),是个狐假虎威(二世也能算虎的话)、溜须拍马的小人(你李斯比他好到哪里去吗),所以对赵高根本没有防备,才会中了赵高的计。
不到两年,&ldo;亡秦三人组&rdo;中的两名主角已经正式翻脸。问题是,胡亥究竟会帮谁?
是时二世在甘泉,方作觳抵优俳之观。李斯不得见,因上书言赵高之短曰:&ldo;……今有大臣于陛下擅利擅害,与陛下无异,此甚不便。……&rdo;
这个时候二世在甘泉宫,正在观看摔跤和滑稽戏表演(真是充实的精神生活啊),李斯见不到二世,他就上了一封奏书攻击赵高。李斯每次都用奏书这招化解危机,但这次没用了。
李斯先说:&ldo;现在有大臣在陛下面前,擅自行使赏罚大权,和皇帝没有什么两样,这是非常不妥当的。&rdo;各位要知道,领导者的权力根源在于能决定他人的赏罚,如果底下的人可以擅行赏罚,就等于夺取了君上的权力。
&ldo;今高有邪佚之志,危反之行。……陛下不图,臣恐其为变也。&rdo;
这个人到底是谁呢?李斯干脆明白指出来,那就是赵高。&ldo;现在赵高有邪僻放纵的心志和阴险叛逆的行为。……如果陛下不对这件事情有所防备的话,我害怕将来赵高就要谋反了。&rdo;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李斯完全说对了。不过在这一刻,我们来看看胡亥是什么反应。各位注意看下面这一段,这一段非常有趣。
二世曰:&ldo;何哉?夫高,故宦人也,然不为安肆志,不以危易心,洁行修善,自使至此,以忠得进,以信守位,朕实贤之,而君疑之,何也?……&rdo;
李斯曰:&ldo;不然。夫高,故贱人也,无识于理,贪欲无厌,求利不止,列势次主,求欲无穷,臣故曰殆。&rdo;
二世说:&ldo;这是什么话呢?赵高原本是个宦官(关于这一点,目前史学家还有争议,以后有机会再详谈),但他不因处境安逸就为所欲为,也不因处境危险就改变忠心,他的行为如此廉洁,每天都在砥砺自己向善,从我开始任用他到现在,他都是因为忠心才受到提拔,因为诚信才守住职位。朕把他当成贤人,而你却怀疑他,这是为什么呢?&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