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敕令的重要意义没有改变。在德意志,特别是在汉撒同盟的各城市,对英
国货物的没收均先于柏林敕令。由于急需金钱,拿破仑征收罚款后就发还这
些被没收的英国货物,这些货物还是回到流通领域,以致截获英国货物变成
为财政上一种权宜之计。在法国军队推进到波兰时,走私活动猖獗起来,荷
尔斯泰因,主要是通宁港1,已取代汉堡而成为英国的仓库;大家很快就知道,
利用金钱可以得到许多法国人,包括军官、领事,甚至海关人员的通融。布
尔里埃纳和布律纳在汉堡做出了最恶劣的榜样。另一方面,法国的实业家看
到封锁变成了战争武器,感到惊恐不安,因为打起仗来就对他们关闭了德意
志,波兰和俄国,并且当时工业危机又很严重;为了从事进出口贸易便利起
见,他们希望继续给予中立国的船舶以一切自由。柏林敕令宣布,如果中立
1通宁港在今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北部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西海岸。‐‐译者
国船舶&ldo;直接&rdo;来自英国或英国的殖民地就不再予以&ldo;接待&rdo;。但是它们可
以提出证明只在英国停泊了一下,这样,它们就不受被没收的威胁,而可以
象以往一样安全地来到法国。在这种情况下,柏林敕令便失去了任何意义。
柏林敕令模棱两可的条文证明,拿破仑颁布这个敕令时还在国民生产的需求
和战争的需要两者之间犹豫不决。这种迟疑不定的情况持续了一年多。为了
使美国人不受损害,他对他们保证大陆封锁对公海无效;还在1807年8月
26日,丹麦人就获准不必遵守柏林敕令。7日,拿破仑曾考虑过是否可以向
中立国发放特许证,使其与以往一样在法国各口岸进行贸易,条件是要再输
出与其输入等值的物资。这种在1809年又采用的办法再次强调封锁政策的重
商主义性质。
尽管提尔西特联盟显示出它的影响,事物却向相反方向演变。原来的计
划被抛弃了。枫丹白露敕令(1807年10月13日)和11月23日曾重新规定
条款的第一道米兰敕令补充了柏林敕令。米兰敕令宣布殖民地产品和大批商
品从性质上讲都是英国货,除非出示原产地的证明,尤为重要的是它明确指
出,任何船舶只要曾在英国靠岸就必须连同全部货物一律加以没收。英国的
多次枢密院令使中立国更屈从于英国的利益,这就使拿破仑决定采取最后的
步骤。根据1807年12月17日的第二道米兰敕令,任何中立国船舶只要屈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