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一早的小朝会上,当内阁六部将政务汇报完毕后。
李东阳便出列道:“启奏殿下,微臣昨夜回府深思,窃以为蔚王之拨款着实有提升的必要。”
听闻此,户部尚书韩文第一个用质疑的眼光乜了一眼李东阳。
李东阳对户部尚书投来的目光视而不见,继续道:“诚如太子殿下所言那样,若给蔚王府增加拨款支出,也能让诸亲、郡王们知晓,若是他们能做出于社稷有功之事,朝廷也会嘉奖。”
“不仅如此,此举更能刺激到天下之人,如今科举是第一要务,然科举之后百姓再无出路,若是有些懂得奇技淫巧之人,也能发明出于国家有益的东西,朝廷也会嘉奖他们一笔不菲的奖励,如此也能给天下人找到另外一条出路的同时,还能刺激大明的技术发展。”
“以蔚王为例子,鼓励天下人争相做于社稷有功之事,是以臣认为给蔚王府多拨十万两银子并无不妥。”
内阁首辅既然都开始发话了,作为次辅的焦芳,本就是蔚王的狗腿子,哪能不跟上,于是他也出列道:“启奏殿下,臣附议。”
此举不仅卖给蔚王的面子,更是坚定的站在朱厚照一边,也让朱厚照知晓他焦芳的拳拳之心!
两名内阁首辅的分量还是很大的,作为大明最核心的决策层面中的决策层,内阁两位首辅意见一致,其余五部自也没有得罪蔚王的必要,于是也纷纷出列附和。
韩文独木难支,尽管如此大的巨额开销会给户部增加财政负担,但也只能默默忍受了。
李东阳……他一定和蔚王达成了某种默契,或者收到蔚王的恩惠,不然为什么昨天他一句话不说,仅仅一夜态度就发生如此巨变?!
韩文事后才知晓,原来正阳大街的临街对子被人给对出来了,蔚王聪慧,不出意外,一定是蔚王在帮他,只有这种解释才最符合逻辑!
最后朱厚照下旨,自弘治二十年开始,每年给蔚王府拨款再增添十二万两银子!
吏部尚书马文升出列,拱手道:“启奏殿下,臣收西北之报,节制三边、关西七卫总督,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哈密总兵官王越,祈求致仕!”
如今已是八十一岁高龄的王总兵,在西北完成了所有战略部署,坚持到如此久,也算功德圆满。
边防操劳,八十一岁高龄的老人也是该歇一歇了。
一般臣僚祈求致仕,皇帝都会推辞再三,然后再不得已答应致仕请求,以表示对大明人才的挽留,但朱厚照却没这么做,他知道王越在哈密一天,就多劳累一天。
这个给国家戍边十年的老人家,将哈密治理的井井有条,西北更是防守的铁板一块,他确实该歇一歇了。
于是朱厚照当即答应。
都察院左都御史闵珪出列,拱手道:“启奏太子殿下,王越于社稷有功,臣祈求都察院和吏部遣部院官亲去哈密迎接王越归来!”
朱厚照满口答应,便道:“那就令马尚书和闵御史你二人亲去西北迎接王总兵归来。”
马文升和闵珪拱手道:“微臣遵旨!”
朝会结束,马文升回到吏部衙署,便调吏部左郎中、吏部主事等官随同他一同前去西北。
闵珪回到都察院,也挑选了曾巡查过西北的监察御史、巡抚御史协同他同去西北哈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