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千门36天局和72地局名称 > 第6章 逼反之计(第1页)

第6章 逼反之计(第1页)

刘文静从来没有坐牢的体会。

他并不感到害怕,只是觉得有些奇怪。这房间就是牢房吗?原来牢房与平常的房间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只是窗门小一些,门关得紧一些,空气阴森一些。还有那过道上栅木有些古怪而丑陋,是太粗糙的缘故吧!

要不是时时从四周传来犯人们孤独的嚎叫,他甚至会忘记这里就是晋阳的大牢。他当了这些年的晋阳令,当然视察过大牢。但视察是一回事,坐牢又是一回事。那时所有的狱吏都是一副灿烂的笑脸,笑得他过后对这牢房没有一点印象。看来,这是缘分,他不能不记住它。

刘文静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他是万事都想得开的人。那天李渊到他府上宣完诏,当然照例是要叩头谢恩的,谢了恩,他对站在一边哭哭啼啼的小妾说,也不用啼,也不用哭,你能守就守,不能守就去嫁人。说得那小妾寻死觅活的。李渊在一边看了觉得好笑。说来也是命,他们之中谁也没有想到,几年之后,当李渊做了皇帝之后,刘文静就死在这个小妾的手里。

刘文静有一种预感,他在这里并不是在等死,而是在等待机会。他对隋炀帝杨广早已不抱什么希望了,他知道这天道迟早要变。可以说,在大业末年有他这种预感的人并不少,而像他这样坚定地相信的人并不多。他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他在等待着一个人,他相信这个人一定会来看他。

该来的人几乎都来过了。

最早来的是刘世龙。他带来了许多银子,打通了所有的关节。“世态炎凉”的确不是一句假话,他一下狱,几乎所有狱吏都变了另一副脸孔,而刘世龙的银子又把这些脸孔变了回来,虽然笑得没有当初那么动人,也还差强人意。他刘文静不是没有钱,他宁可看那些臭脸,也不想花这个钱,他把人格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在这一点上,刘世龙比他更灵活一些。刘世龙的观点是,好汉不吃眼前亏。

唐俭是带着酒菜来的,他一手提着酒,一手提着菜,笑嘻嘻的,像一如往常。他说他把仆人留在监外,自己一个人进来说话方便。他带进来的全是一些风味独特的小菜和上好的酒,说的也全是一些不着边际的话。但是他的行动本身就是一种支持,一种倾向。他并不是和所有人都这样的随和,这样的知心,更何况刘文静现在是钦犯。

有些人是晚上来的,比如武士和刘政会,这他可以理解,他们都在李渊手下,一个是行军司铠,一个是鹰扬府司马,为了避嫌,不得不晚上来。

有一个人没有来看他,这既在意料之中,又使他耿耿于怀。这个人就是晋阳宫副宫监裴寂。

在晋阳的所有朋友当中,他与裴寂交谊最早,对他的为人也最了解。此人太圆滑了,他既想得到更好的,又不想失去现有的。有一次,他俩同宿,裴寂看到城上烽火,仰天叹曰:“天下方乱,吾将安舍!”发出这样感叹的裴寂想得更多的不是天下大事,而是他如何安身立命,如何发达。

听说,有一次裴寂经过华山祠时,曾经祈神自卜,夜梦老人谓之曰:“君年逾四十当贵。”他是在等待着这一天的到来。而他刘文静是在争取,他知道“天下大乱”正是英雄大有作为的时候。他当时笑着对他说:

“世途如此,时事可知。吾二人相得,何患于卑贱?"

看来,那时说得太早,太直率了,把那小心谨慎的裴大人给吓住了。

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第三天的晚上,当城楼上刚刚响过一更鼓的时候,静悄悄的监狱里响起一阵轻轻的脚步声,一个人拖着长长的影子来到刘文静的牢房前。房门上的铁锁“空当”一响,刘文静从那冰冷的床上一跃而起。

牢房里一片黑暗。但刘文静一下子便认出,进来的正是他翘首以盼的人。

“我来晚了,来晚了。”李世民长揖道。

“一点也不晚,正好。”刘文静说。

“家父拿你下狱,这也是不得已的事。他心里是不忍这样做的。”

刘文静正想直言,话到喉咙口,突然拐了个弯,叹息道:

“如今天下大乱,还有什么公正的赏罚好说?除非出了汉高祖、光武帝这样的圣人,崛起世间,拨乱反正,或许还能做到善恶分明,没有冤死的好人。”

这话正说到李世民的痛处。他一直认为,在当今乱世,只有他们李家有能力拯救百姓于水火,建立万世伟业。而且上天也有这样的启示,只是父亲过于胆小,眼看着就要把这样大好的机会失了,他是又着急又无奈,他广交朋友,就是想得到朋友们的帮助,没有想到他一向认为最有见地的刘文静,竟说出这样的泄气话,这怎么不叫他又失望又生气呢?

“刘大人,”李世民说:“您也未免失言,难道当今就真的没有异才?恐怕是肉眼不识真人吧!我来看您,难道和一般人一样,仅仅是为了寻常的朋友情份?您也太小看人了吧?"黑暗中,刘文静看着李世民炯炯发亮的眼睛,暗自高兴,他果然没有看错人。

“公子不必说了。其实,皇上名义上是拿我下狱,而实际上却是要做给唐公看的,只不过找个借口而已,这叫敲山震虎。”刘文静说。

李世民心里一惊,刘大人所见居然与父亲相同。只是父亲过于谨慎,一味地忍让避祸。李世民透过那小小的窗子,望着星空,微微地叹了一口气。

“可惜尊公过于胆小,这天下本来是可以改换姓李的。”刘文静说。

“刘大人此话怎讲?”李世民眼睛一亮。

“事情是明摆着的。民谣云桃李子,有天下。上应天命,下感民心,不胫而走,不可不信,此其一;天下大乱,盗贼如毛,有真主出,正好收为己用,号令天下,此其二;太原百姓,俱避盗入城,一旦收集,可得十万,尊公麾下又有数万兵士,此其三;太原自古兵家必争,晋阳宫库内,粮物丰富,军械俱全,可充一时军务之需,此其四;尊公仁义,声名远播,天下有识之士,翘首以待,此其五。有了这五条,一旦高举义旗,乘虚入关,传檄四方,不出半年,帝业可成!"

李世民听了十分感叹,刘大人果然也是这么看的,可是父亲却一味地害怕,一味地要我们小心从事,小心小心,刀搁在脖子上,再小心也是死路一条。看来,得把父亲逼上去,成功的路他不走,只好我们逼着他走。他说:

“家父仁义有余,胆略不足,对朝廷尚抱有希望,一心只想避祸求存,甚至不让我来看你,怕授人以柄。”

“尊公深不可测,或许他有什么打算。但是,机不可失,时不待我。这个时候不行动,反而会招来祸害。”

“依刘大人之见,我们如何行动?"

刘文静略---思索,小声地说了一个”逼“字。李世民心里又是一惊,他想的居然与我无异。

接着,刘文静凑上前,把如何个逼法,细细地说了。

李世民走出监狱大门时,城楼上正好响起四更的鼓声。在夜的清凉中,那鼓声显得格外振奋人心。李世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很快地越过大道,闪入黑黝黝的树林。

在远远的地方,有两双眼睛从不同方向在窥视着他。李渊不断得到密报,说什么时候什么人到狱中去探望刘文静,当他听到二郎李世民也在某天夜里去监狱里看望刘文静时,脸上没有一丝表情。报告人说得很详细,什么时候从城里出发,骑的是什么马,如何进去,又如何出来,走的是哪条路。李渊突然显得有些不耐烦,挥了挥手,说,“知道了。”想了想又说,“所有的事情都不许向任何人说,违者斩。”

沓玉站在后面给李渊摇扇子,顺嘴说:

“怎么二少爷也去,老爷不是不让去的吗?”李渊长叹一声,现出了无可奈何的表情。沓玉便不再作声了。她知道在老爷面前,话不能说得太多,刚才的话说得已经有点过分了。最近事情太多,记都来不及记。她实在应该把这些事情赶快报告皇上,不说,别的,就说那天裴寂送来的画和棋,八成就是晋阳宫里偷来的,这一条就能治他们一个死罪,皇上的东西能随便拿的吗?

还有老爷那封给李建成的家书,虽然她看不出有什么大问题,但皇上圣明,一定能明察秋毫,看出其中的阴谋。这个胡标,一点男子气概都没有,让他找高君雅大人的下人拉个关系,他嘴上说好,可是好了这么长的日子,也没个回音,如今又跑到河东去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真是急死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