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千门36天局那一局最厉害 > 第8章 血海深仇(第1页)

第8章 血海深仇(第1页)

1

礼部尚书孙慎行是上疏要求严查“红丸案”的领头人,所以关于破案的情形,王纪不能对他保密。但案情已向皇上直接陈述,过了一个月,竟然毫无动静。这时,孙慎行暗暗吃惊,虽然内官的奥秘难以猜测,尤其是王安死了以后,那是什么消息也没有了,但孙慎行的心中还是问了一百个为什么?为什么谋害当今皇帝的父亲的凶手竟然没有事,这是难以想象的。

最后,他想问题可能出在皇帝朱由校本人,这个十八岁的皇帝,打从出生之后,就被冷落一边,没有受到正规的教育,不但对历代政治一无所知,而且连四书五经也没有学完;更糟的是,这个小皇帝喜爱木匠生涯,对雕刻如痴如醉,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一个毫无经验的少年皇帝,如此酷爱工艺,那是很容易被人利用,以至于被操纵掌握。在这种情形下,还有什么事不能发生?想当初,他上疏要求严查“红丸案”,实是为了保卫国家,总不能让一个谋害皇帝的钉子,继续钉在官中;如今看来,这钉子不仅拔不掉,而且自己势必受伤,现在得为自己的未来善后了。

他想起那一日在王纪府中,那个王公子说的话,他说,谋杀先帝的凶手,便是先帝去世以后受益最大的人。现在看来一点也不假,魏进忠和客氏就是受益最大的人,也就是当今最有权势的人。由此看来,他们已经掌握了小皇帝,也形同掌握了国家命脉,到了这种境况,那同他们还有什么好较量的。。。。。。

他越想心中越凉,觉得前途不仅渺茫,而且黯淡无光。

他又想到那一年,王风在黄鹤楼说的关于“第三朝廷”的话,被欺压千年的太监们,终于有了十万人的巨大影响力,想翻身了,看来再不马上引退,必无善终。于是,过了两天,他以老病为由,上疏请求告老还乡,结果马上得了恩准,五月份他就回家了。

过了两个月,朝廷又有廷推内阁大臣的事。

按明朝的制度,内阁大臣是六名至七名,这时只有四名,因此需要将空位补齐。选拔内阁大臣正常的渠道:“廷推”,也就是说由朝廷的大臣共同推举;还有一种办法,叫做“特简”,那是由皇帝指名选拔,这种情形比较少见。

这回“廷推”,大臣们一致推举孙慎行和盛以弘,但这名单送入内官,都被否定了,却另外朱批任命顾秉谦、朱国祯、朱延禧、魏广微为内阁大臣,于是朝论大骇,叶向高还特地连续上疏,要求起用孙慎行等为内阁大臣,但内官一概置之不理。

一下子朱批“特简”四个不合格的内阁大臣,可是史

无前例。

朝臣们既感惶恐不安,也愤愤不平,都不知往后的国家将会乱成什么样子?

这时,南京的礼部侍郎魏广微,得意洋洋地赴京上任来了。他第一站便来到吏部尚书赵南星府中,心想,赵南星是父执辈,同他的父亲当年意气相投,亲如兄弟,这下自己荣升内阁大臣,理应登门拜谢,让他老人家高兴高兴。他来到赵府门口,递上了名剌,请司阁进去通报。但是那司圈去了很久却不回来。赵南星接到了魏广微的名刺,心中悲愤交加。想道,如今的朝廷多么需要孙慎行这种勇猛刚厉的直臣,可是他的位置偏偏被这种滑溜的人占去。想当初,魏允贞名震天下,怎么会养出魏广微这种不肖的儿子,倘若不是他走了魏进忠的后门,这小子无才无德,怎么会平步青云?想到此,挥挥手,对司阁说:

“不见。”

那司阁便退了出去,心里想,老爷瞧不上眼的人,肯定是人品差极,那我也用不着对他客气,便对魏广微说:

“我家老爷正忙着,你还是改日来吧。”魏广微快快而去,如同当头被浇了一盆冷水。上任不久,魏广微又第二次前往赵府拜访,这不仅仅因为赵南星是他的叔伯辈,还因为他是天下“三君”之一,声望何等崇高,自己往后要在京都站稳脚跟,还得借助赵南星的声威。所以第二次拜访,他的名刺上面已抹去了大学士的头衔,而称“不肖侄儿魏广微”。

但是第二次的拜访,又吃了闭门羹。

事隔不久,恰逢庙朔大典的日子,由于前晚饮酒过量,他迟了一个时辰才到场。结果吏科给事中魏大中,狠狠地弹劾了他一本,说他:

“以执政重臣,遇庙朔大典,偃卧私家,大无人臣礼。”随之,攻击魏广微的人更多了。御史李应升也上疏要求按照《大明律》中“失仪朝贺者,答四十;祭享失误者,杖一百”,他认为,魏广微属于“祭享失误”,该杖一百。

魏广微认为魏大中是赵南星的属下,所以这回由魏大中出面发难,显然这受赵南星指使。心想,你赵南星不认我这个侄儿也罢了,但你毕竟与我父亲情同兄弟,你为何对我如此绝情?我虽不成器,却也没干什么坏事嘛,你下手这等狠,却是为了哪般?当今天下事,一塌糊涂,这情形谁不晓得?但对付它各有各的想法,我父亲当年直道而行,吃了大亏,险险把性命都丢了。我怎能再蹈覆辙?你们这些东林党人不是说: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嘛?那么在我关照国事的同时,也关照一下自己的家事有何不可?我绕道走,先站稳脚跟,掌握了实权,那时再为国家多办好事,这叫“四两拨千斤”,有何不可?我的苦衷你怎不理解?赵南星自诩“三君”之一,却这般糊涂!

他虽然越想越委屈,但心思一转,又觉得解铃还得系铃人,既然魏大中等人出面大打出手,可能是受赵南星的指使,那么只要我到他府中,把自己的想法和苦衷向他剖明,得到他的谅解,不仅这场弹劾的风波可以消弭于无形,往后我的前程也不至于磕磕碰碰。他觉得自己的想法很有道理,便又坐上马车,第三次前往拜访赵南星。他再一次把名刺忐忑不安地递给司阍,等候接见,想不到那司阍很快便转了出来,指着门房对他说:

“你有事就在这里讲,没有事请回去。”

魏广微羞得无地自容,恼怒地说:

“人,你们可以不见;官,你们却不能不见!你把名刺还给我!"

魏广微发了一顿火,抢回了名刺,愤愤地走了。同时心里发誓:我魏某人不雪此恨,绝不甘休!

待魏广微走后,赵南星便坐上马车,直奔”首善书院“,因为今日是他的得意门生高攀龙讲学,他要亲自去听。

2

王风、文乘和黄宗羲来到了京都的”首善书院“,这书院是邹元标、冯从吾和高攀龙三个人创建的,是京都士人讲学的地方。书院的规制不大,灰瓦、红砖、朱柱,风格朴素大方,一如无锡的”东林书院“。无锡的“东林书院”是宋朝杨时讲学的地方,早已荒废。后来,由顾宪成、高攀龙的倡议重新修建。这个书院培养了一大批正直而优秀的官员,名震天下。邹元标等人想重振世风,所以便在京都也建了这一座“首善书院”。

三人来到书院的前面,瞻仰门前廊柱的对联,联曰:风声,雨声,风雨声,声声入耳;

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字为正楷,联句便是原来“东林书院”的对联。这时,堂上一个人正在慷慨陈辞,王风认得那声音正是左都御史高攀龙的声音,原来今日是他在宣讲,但听到他说得起劲:

"。。。。。。精忠如杨涟,被人诽谤为邀功。人臣忌讳立功,甘居罪地,君父有了急难,袖手旁观,此乃大乱之道。今人为邪说所迷,孝也不知其为孝,不孝也以为大孝;忠也不知其为忠,不忠也以为是大忠。忠、孝都可以颠倒、变乱,还有什么事不可以乱来?"

这时,听席上有一个士子,打断他的话,问说:

“传言山东的白莲教已在攻城。。。。。。"

高攀龙接着答道:

”这虽然是官逼民反,但也是由于矿监、税使长期敲诈勒索的结果,而且跟多年来是非颠倒、黑白不分、纲常沦丧之间,有重要的关联。。。。。。"

王风等三人悄悄地坐在听席的后排,看仁人义士济济一堂,人人义愤填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