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邓文山在李睿韬陪同下视察杭州湾北岸防务。
一行人首先来到海防炮台。这里布置着六门老式克虏伯岸防炮,口径只有150mm,远不能和吴淞口的280mm岸防炮相比。
"这些是前清留下的老家伙了,"李睿韬有些尴尬地解释,"还能用,就是精度差些。"
邓文山蹲下身,仔细检查炮座:"射程多少?"
"理论上有八千米,但现在。。。能有五千米就不错了。"
邓文山转身对丁振坤道:"调四门105毫米榴弹炮布置在这里,形成交叉火力。"
接着他们来到滩头阵地。这里的防御工事布局很不专业。机枪阵地过于暴露,战壕走向也不合理。
"这里需要重新规划,主阵地要后移200米,利用这个土坡做掩护。战壕要挖成锯齿形,每隔50米设一个防炮洞。"
周墨轩显然对邓文山喧宾夺主有些不满,忍不住插话:"邓师长,恕我直言,这样的工程量至少要半个月。现在对面随时都可能打过来,是不是……"
"周参谋长,"邓文山打断他,"在战场上,工事就是士兵的第二条命。我宁愿多花十天修工事,也不愿用士兵的生命去填。"
李睿韬见状连忙打圆场:"邓师长说得对!墨轩,先按邓师长的方案办。"
最后他们登上金山卫城墙。邓文山举起望远镜,望向对岸。晴朗的天气下,甚至能看见浙军阵地上的旗帜。
"李旅长,对面浙军的布防情况如何?"
李睿韬叹了口气:"卢秉祥的在平湖和乍浦驻防了一个师的兵力。他们在海岸线上修建了大量碉堡,还配备了海军支援。"
“哦?他们还有海军?”
"卢秉祥最近从脚盆鸡那里弄来了两艘炮艇,虽然吨位不大,但航速能达到20节,装备了76mm舰炮。"
邓文山直到傍晚才视察完毕,回到城内司令部,周墨轩忍不住将帽子摔在桌上:"旅座,这邓文山未免太不识抬举了!他只是来协防的,到指挥起我们来了。"
李睿韬慢条斯理地解开军装领扣,给自己倒了杯茶:"墨轩啊,你这就眼窝浅了,你昨天没注意他的部队吗?”
"不就是装备好些。。。"
"他的一个排就配了两挺轻机枪,咱们一个连才一挺!随口就是调四门105mm榴弹炮,咱们还在用前清的老古董!"
李睿韬抿了口茶,继续说道:"更别说那些挎斗摩托、重机枪,就连士兵的皮靴都是统一制式,你呀,就当他是来替咱们看门的。"
"旅座,我就是气不过他颐指气使的样子。"
"糊涂!"李睿韬打断道,"现在有邓文山这尊大佛在前面顶着,万一卢秉祥打过来,咱们也能乐得清闲!"
"再说了,人家修的工事、架的炮,最后不都留给咱们?"
周墨轩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但很快又皱起眉:"可要是他真把对面打跑了,这杭州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