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秦泺却是可以下场一试了,有了宋应知提供的各种数学公式,加上他本身就过目不忘。
如今,一般的算学题已难不倒他。
在梁举人点头后,宋大花拜师仪式结束的第二年八月,刚满十六岁的秦泺参加院试,并一举夺下院试魁首。
院试结果一出,梁举人的名声再次响彻整个府城!
他这个私塾的学生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上回他学生像这般出彩的,如今早已官居二品!
这秦泺,前途不可估量啊!
加上他今年已满十六,一时之间,秦家的门槛都快被媒婆踏破了。
前来提亲的人络绎不绝,从达官贵人到书香门第,都想与秦家结下这门亲事。
秦泺面对如此阵仗,既有些无奈又觉得好笑。
眼下,他一心全扑在学问上,对于儿女情长之事,并未过多考虑。
院试对于秦泺而言,只是个小插曲,因为梁举人的私塾并不会因为他参加府试而放假。
于是乎,考试结束的第三天,精力一恢复他就立马回到私塾上课,连着放榜那日也只是午时下学顺道去瞅了一眼。
对着他这副胸有成竹,一脸淡定的模样,宋应知只有羡慕的份。
虽已是秀才,可秦泺依旧如往常一般无二与宋应知探讨学问。
一师一兄如此提点,宋应知想不进步都难。
为了赶上秦泺的步伐,宋应知几乎将所有的闲暇时间都投入到学习之中。
每日天还未亮,他便悄悄起身,借着微弱的烛光诵读四书五经,力求将每一句话都烂熟于心,深刻领会其中的含义。
夜晚,当家人都已熟睡,他还在油灯下奋笔疾书,或是研习策论,分析时事政治,提出自己的见解;或是埋头创作诗赋,反复推敲每一个字词,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自从宋大花拜师后,他很少再作画,偶有古画需要临摹时,钱叔便会派人来找他。
到今年八月为止,他就只接了三幅古画临摹,每幅皆是二百两银子。
现在,他手里已有八百两,这些银子听着还可以,但给宋大花做嫁妆还远远不够。
因着宋大花的原因,宋应知来府城的第二年并没有回家过年,只在过年前夕买了些年货托钱叔送了回去。
宋大河也没再来府城看望母子三人。
宋应知知道,这不过就是老周氏心疼钱,不愿意再让宋大河来罢了。
如此也好,他们在府城过得更加自在。
秦泺考上秀才的第二年六月,宋应明终于随着钱家商行回来了。
除了钱家答应的一百两,宋应知自己还跟着商船还赚了一千多两。
三年的风吹雨打,此时的宋应明成熟稳重,整个人透露着一股商人的精明劲。
张氏在听到宋应明这些年在外行商时,差点儿就昏厥过去。
这事若让宋老头和宋族人知道了,不死也得脱层皮,最好的结果也是被逐出家族。
张氏忧心忡忡的没过几天日子,某天起床时就听到这逆子又跑出去了。
之后的两年里,除了偶尔会让商队带东西和银子回来,人就再没过消息,连过年也没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