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已至此,宋应知只能打起精神,将注意力集中到考卷上。
第一场考试只有两道题,分别是“四书”文一道、“经义”文一道。
题目虽少,可题中内容不简单。
四书文,即八股文,它不仅有着严格且固定的写文格式,在内容上,学子们还不能自由发挥个人观点,其字数限制再七百字以内。
相比之下,经义反而自由许多,但字数也限制在一千字以内。
两篇文章,上午一题,下午一题,时间刚好足够。
虽然是头一回参加科举,但宋应知没多少紧张感,毕竟这考棚三面皆是墙,只有正对面能看得见人,最重要的是,除了一旁站着的士兵,不会有考官一直盯着你的卷子。
这可比现代考试隐私多了。
他将笔墨从考篮中拿出来放好,随后开始磨墨,紧接着在考卷和稿纸的每一页上一一写下自己祖孙三代名字、籍贯、以及考场的座位号等。
一切准备就绪,宋应知这才把目光放到考卷题目上。
第一题的题目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句话出自《孟子》一书。
宋应知在看到题目后,微微松了口气,这题难度不大,只要从后世穿越来的小伙伴都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脑海中构思几下,他很快便提笔在稿纸上做题。
落笔后,他先是对天时、地利、人和各自的含义进行陈述,而后借用典故点明“人和”乃是三者之中最为关键的要素。
宋应知引经据典,如唐太宗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重视民心所向,广纳贤才,与臣民同心同德,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从历代贤君以得人心而治天下的各类典故出发,进而论证“人和”的重要性。
半个时辰不到,一篇条理清晰、论述得当的文章就在稿纸上呈现。
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写完,还得感谢他这些年抄书锻炼出来的手速。
剩下时间还早,宋应知并不着急誊抄,他将文稿来回检查、修改,直至彻底满意后,才开始工工整整地往考卷上誊抄。
一题结束,宋应知放下笔,微微活动了下手腕。
此时日头正好,阳光虽照不到考棚里,但四周暖和了不少。
宋应知将做好的答卷装好放到考篮内,吃些干粮后便闭上眼睛休息,养好精神,下午才有精力做题。
他这一举动,惹得对面的考生纷纷投来羡慕嫉妒恨的眼光。
因为是在考场中,宋应知不敢深睡,眯了一会儿就清醒了。
他起身在考棚内做了几个伸展运动,揉了揉胳膊和腿,待全身舒畅后才又坐到桌前,重新取出考卷和笔墨,开始看第二道题。
相比四书,经义的题目更为简单,加上这篇文章不要求八股文的格式,不到半个时辰,宋应知就写完了。
剩下的时间都是在修改和润色,直至考场上出现第一个人交卷后,宋应知才开始誊抄答案。
直到交卷出了考场,呼吸到新鲜空气,他才后知后觉,最重要的一场结束了。
接下来四天,第一天考一篇策论,第二天考判语五条,诏、诰、表各一道,共计八道题。
第三天考经史策五道题,最后一天则是诗赋。
一连五天不间断的考试,饶是宋应天身体素质再好也顶不住了,第四天从考场出来后,他觉着整个人都晕乎乎的。
撑着身子回到宿舍后,鞋都没来得及脱掉,宋应知倒头就睡着了,到了后半夜被冻醒后,才发现自己又冷又饿,身上还一股子臭味。
宋应知只好勉强撑着身子起来生火做饭,顺便烧点儿热水擦拭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