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纯是曹操的族弟,自从曹操起兵以来,就是曹军的骑兵统领。
但他此时统领的骑兵并不是虎豹骑,因为虎豹骑是曹操平定河北后,得到河北之地的养马场后,才组建起来的。
曹家将领很多,但日后能够统领虎豹骑的,只有曹纯一人;由此可见曹纯对于骑兵的运用,已经是曹营之最,不说出神入化,也是炉火纯青。
曹纯正在营中枕戈待旦,麾下骑兵人不卸甲,马不卸鞍,时刻等待曹老板的命令;传令兵一到,曹纯就立即率领骑兵冲出大营,直往袁军大营冲杀而去。
此时袁军的暴乱范围越来越大,不要说那些军中将领,恐怕就连袁绍亲自出面,一时半会也不能平息。
曹军就是抓住这个机会,骑兵突袭,一个冲锋就打崩了袁军,随后曹操再次抓住战机,命令张辽徐晃李典乐进各帅兵马从左右侧翼压上,曹仁于禁依旧谨守大营,以防战局有变,被袁军掏了老窝。
看到曹军大举压上,袁军本来就没有士气,内部又正在闹暴乱,根本没办法组织起有效的反攻,整个战线一触即溃,以至于几十万大军兵败如山倒,成倒卷珠帘之势,纷纷溃退。曹军一路追杀几十里,所过之处,入目所及都是袁军的尸体。当真是血流漂杵,尸积如山。
袁军被杀的丢盔弃甲,哭爹喊娘狼狈逃窜,只恨爹娘少生了两条腿。一直溃退五十里之地,方才稍稍止住溃退之势。可此时的袁军,早就大势已去,军中有名的将领如张合高览等辈,帐下谋士如沮授等人尽皆被曹操所俘,只有袁绍在亲军的保护下,拼死杀出一条血路,但麾下数十万大军,十亭已是去了七八亭,袁绍见到这般凄惨场景,不由得悲从中来,顿足捶胸,跌坐于地,嚎啕大哭不止。
左右心腹劝道:“明公,此地尚不安全,曹贼追兵顷刻便至,我等宜早回河北。明公今日虽败,却还坐拥河北四州之地,河北物阜民丰,人杰地灵,冀州更是兵粮足备,明公可速返冀州,重整旗鼓,他日卷土重来再与曹贼一争长短。”
袁绍这个人好谋无断,说白了就是耳根子软。别人说什么他都听,若是几个人的意见不一致,又同时向他进言,他自己反而下不了决断,以至于在与曹操的官渡对决中,失去好多战机。
但此时他手下的心腹全都一条心,那就是尽快逃回河北;所以听到有人这么劝说袁绍,全都一致赞同,没有一个出来唱反调的。袁绍自然从谏如流,从地上站起来,擦干眼泪,整理衣冠,命一员偏将再次收拢溃军,自己领着帐下心腹亲卫并逃出来的谋士等人,径回冀州而去。
袁老板自去逃命且不说他。
只说曹老板此时正意气风发、精神抖擞、斗志昂扬、志得意满、豪气冲天、指点江山的人生巅峰之时。
想他曹阿瞒原本不过是袁绍的跟班,外人提起袁绍都是四世三公,纳头便拜。提起他曹老板,那就是阉宦之后,袁绍的跟屁虫。
都说金角银边草肚皮;这争霸天下,最好的起家之地,就是四周边角;而自己好不容易混到手三个州郡,偏偏还都是四战之地,周边强敌环绕不说,内部还都残破不堪,实打实的草肚皮;袁绍占据的河北四州,那可是真真的金角银边啊;两厢对比简直是云壤之别。
所以当初袁绍大军压境之时,满堂文武,超过九成都要主和;啥子叫主和?那是好听的说法;实际不就是投降吗?反正在外人眼里,你曹操不就是袁绍的小跟班吗?投降老大不丢人。
至于俺们这些996的打工人,无非就是换个老板,继续打工;给谁打工不是打工啊,何必非得一根绳上吊死;从当年官渡之战胜利后,曹操从手下大臣家里搜出来几大箱的投诚信,其中许多都是他起兵的时候就跟随他的元老级人物,他承受的压力管中窥豹,可想而知了。
可他曹操偏偏顶着内外的巨大压力一力主战,而今以劣势兵力,以少胜多,一举击溃了袁绍;实实在在的屌丝逆袭高富帅,从此走向人生巅峰的爽文男主经历啊;曹老板内心的愉悦之情,不可抑制的喷薄而出;手下这些左右的亲近之人,也开始大拍马屁;别说曹老板的这些手下,拍马屁也很有一套,句句都拍在曹老板的心坎上,这让曹老板很是兴奋;只能说曹老板手下不养闲人啊!
所谓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曹老板一高兴就想吟诗。
但他高兴的太早了!
正当他诗兴大发,想要吟诗一首,以纪念此次大胜之时,打脸的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