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宛,出生于明天启四年(1624)。这个出生时间,是根据她的丈夫冒襄写的纪念文章《影梅庵忆语》推算的。冒襄,字辟疆,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文学家,因其家世才学和参与组织了明崇祯年间江南学士反抗阉党的活动,与侯方域、陈贞慧、方以智一起,被并称为&ldo;明末四公子&rdo;,是名噪一时的人物。他的《影梅庵忆语》,写于小宛去世后。文中追忆同小宛相识的时间,是明崇祯十二年(1639),这年小宛十六岁。如此推知,小宛应该是在明天启四年(1624)出生。而顺治帝则出生于清崇德二年(1637),这个概念就是,小宛要比顺治大十三四岁。冒襄记录小宛死亡的时间,是顺治八年正月初二(1651年1月22日)。这一年,顺治帝刚刚十四岁,还没有到大婚的年龄。所以单从年龄和小宛去世的时间上推论,董鄂妃也不可能是董小宛。况且,在《影梅庵忆语》中,冒襄详细记录了为小宛赎身、一起回家后遭遇的战乱逃亡生活,以及小宛最后病死的全过程。董小宛死去的地点,是江苏如皋叫&ldo;水绘园&rdo;的家中属于自己的那间房子里‐‐&ldo;影梅庵&rdo;。她的死亡,还得到了当时一些著名学士的见证。所以董鄂妃不可能是董小宛。
第一部分
第10节顺治出家之迷解秘
据一些史学研究书籍阐述,董鄂妃在来到顺治帝身边之前,是襄亲王博穆博果尔的妻子。她是在顺治十年(1653)十五岁时入选秀女,指配给了襄亲王,在第二年成婚。成婚时董鄂妃十六岁,襄亲王十三岁。这位生于清崇德五年(1641)名叫博穆博果尔的襄亲王,是皇太极的第十一个儿子,其母亲是懿靖贵妃博尔济吉特氏。也就是说,襄亲王是顺治帝的同父异母弟弟。这样,董鄂妃在来到顺治帝身边之前,就是顺治的弟媳了。
虽然这些史学阐述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但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原始档案中,也可以缕出一些佐证。
首先,所藏《玉牒》显示,这位襄亲王确有其人:在太宗皇太极名下记载出生的第十一个儿子是博穆博果尔。他生于清崇德五年(1641),卒于顺治十三年六月初八(1660年7月29日),母亲是懿靖贵妃博尔济吉特氏。这证明了襄亲王是顺治帝的同父异母弟弟,他比顺治小三岁,而且死去的时间,正是董鄂妃入宫的时间:&ldo;十三年夏&rdo;。
其次,顺着《清世祖实录》条缕,总能看到这位襄亲王同董鄂妃之间存在着关系:卷一百二记载,顺治十三年七月初九(1660年8月28日),也就是过了襄亲王的二十七天忌日以后,礼部向顺治帝报告,册立董鄂氏为贤妃的吉利日子应该是八月十九日。顺治帝回答,襄亲王刚刚死,等到八月以后再选日子吧。
卷一百三在八月二十五日记录着,当顺治传谕礼部在二十二日已奉圣母皇太后谕,将内大臣鄂硕之女董鄂氏立为贤妃的同时,委派内大臣巴图鲁公鳌拜,前去告祭襄亲王。
据此,笔者也接受大多数清史学者的观点,认为董鄂妃在入宫服侍顺治皇帝之前,应该是襄亲王博穆博果尔的妻子,也就是顺治帝的弟媳。
不过,在关于顺治为什么要净发出家这个问题上,董鄂妃在入宫前的身份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在入宫后赢得了顺治帝的感情,并且她的死给了顺治帝以感情上的重创,成为顺治萌发出家念头的一个直接契机。
综上所述,顺治帝在十七年(1660)十月,因佛教信仰的影响和爱妃董鄂氏去世的刺激,于西苑(中南海)万善殿,举行过皈依佛门的净发仪式,但不久即决定蓄发留俗。时隔两月余,在十八年正月初七日子刻,顺治帝因罹患天花,病逝于紫禁城内的养心殿,终年二十四岁。其火化后的骨灰,被安葬在位于河北遵化县的清孝陵。这当是可信的事实。
顺治帝半身朝服像
28
清朝皇家族谱‐‐大黄绫本《玉牒》和小红绫本《玉牒》
顺治帝的《遗诏》
北京法海寺《敬佛碑》拓片&ldo;敬佛&rdo;两字是顺治帝所书
北京法源寺悯忠台。顺治帝曾送太监吴良辅在此替自己出家
顺治帝的宠妃董鄂妃生前居住之所‐‐紫禁城内承乾宫
富告董鄂氏为皇贵妃的诏书
《大清世祖章皇帝实录》卷一百三
第一部分
第11节康乾巡幸下江南
康乾巡幸下江南
巡狩之制,上古即已有之,并且应该已经形成为一种制度。然而,后世帝王多耽于逸乐,很少大规模巡狩天下。诸如秦始皇曾巡狩天下,隋炀帝为巡游江都而开凿大运河,都被目为历史上著名的荒淫暴虐之君。
在清代历史上,帝王出巡却是异常频繁,有北巡、西巡、东巡、南巡等。西巡是指皇帝去五台山等地的活动,东巡是指皇帝去山东祭祀孔庙及登泰山等活动。此外,还有到盛京拜谒祖先,承德避暑山庄建成后,皇帝在大多数年分都在承德度过夏季。康熙在位六十一年,三次出巡东北,祭祀祖陵,五上五台山,六巡江南,十余巡行畿甸,阅视海口工程,二十九次察白洋淀水围,四十五次谒东陵,五十七次塞外行围。至于乾隆,更是车驾时出。这是主要谈谈康熙、乾隆两个皇帝分别六巡江南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