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人名单中,其他人都从大汉日报有所耳闻,唯独陆宰这人他觉得十分陌生。
“杨大人可曾听过陆轸?”
“陆轸,陆珪父亲?”
“对,这个陆宰正是陆轸的曾孙,陆珪的孙子,我来你这里的时候,另一位大臣已经去淮南请他出山,共谋我大汉民族崛起的大事。“
经过西夏一事,李纲现在已经是燕王的忠实拥簇者。
“哦,对了,这另一位大臣不是别人,正是常年在陕西抵抗西夏入侵,在灭李乾顺之战中立下汗马功劳的曲端。”
听到李纲这样一说,杨邦义再也坐不住嚷嚷着让下人快点收拾行装。
燕王派人四处出击,广请忠义之士,共同参与大汉民族崛起的大事,这是何等的盛况。
天下饱学之士何其多。
他不去的话,位置自会有人顶替。
“杨大人莫急,我们有专门的卫队和马车,肯定能在陆宰之前到达东京开封城的,你先先说说从这个名单看出什么?”
李纲突然来了一句。
“这份名单有梁山元老,有前朝名人,有抗金的名臣,有西陲边关守城之士,有江南才子,所谓的帝王平衡之术,燕王已经运用的炉火纯青。“
杨邦义微微一笑,他这话里的含义就是王铁现在已经是一名合格的帝王。
而且燕王现在所处的局面比太祖皇帝赵匡胤要好上千百倍。
他手里有一支强大且忠心的军队,没有内忧,外患被他打得奄奄一息。
接下来只要手段得当,大汉民族再次崛起就是迟早的事。
“哈哈,老夫也是这么认为的。“
李纲抚须一笑。
都说人逢喜事精神爽,相对于当年被贬出东京城的沮丧和消沉,他现在的冲劲和精神头完全是两个状态。
……
几乎在李纲和杨邦义他们动身时,曲端也请动陆宰,二人结伴上路。
陆宰是个爱国者,也是一个书籍收藏大家。
自从陈东主持编撰的大汉日报火了之后,陆宰又爱上收藏大汉日报。
此时他正坐在童氏兄弟手下的大船上,拿着几版大汉日报津津有味地看着。
大汉日报并不是天天都发行的,七天一期,或者半月一期。
发行方式是由东京城的陈东和一众报社成员将样板写好,校对之后复刻下来,然后交由快马运往各地的报馆。
再由报馆照着样报印刷出来面世。
经过多年的发展,大汉日报已经日渐壮大,而且养活一大批人。
画师,写稿人,雕刻人,护卫队,报童,读报人……
当年发表讨伐六贼的太学生陈东也找到属于他的人生价值。
“武科举,基础科举”
陆宰被其中一篇文章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