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可信度才是最高的。
如果,盒子上写着一些解释的文字,说这个盒子里面装的是什么惊喜之类的,徐婉反而会觉得这是在欲盖弥彰,是故意掩饰其中的真相。
毕竟,徐婉可是一个很聪明的人。
而现在,他只留下了一个特别简单的线索。
一个需要去进行一些小小的推测、但很快也能够明白过来的信息。
让徐婉通过一定的思考得出的答案,而不是直接得出来的答案,这就更进一步的增加了可信度。
举个再简单不过的例子,你是一个推理迷,你在看一部推理小说,小说在前中期就将所有线索都指向了一个凶手,你是不是就会觉得,这是给你的假消息?
而你通过这些线索,推导出的另外一个答案,反而更容易让你相信。
这就是一种“相信自己”的思维。
表面上给出来的答案,往往会让聪明人觉得太简单了,从而觉得不太真实。
而这一点,如果能够稍加引用,那就可以让聪明人自以为得到了正确的答案,但其实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有了这两点,整个布局基本就已经完全成型了。
同时,江鸿的目的也已经完全达到。
有了这个准确日期作免死,江鸿基本不用再担心这十天任务期间,私房钱会被发现从而导致任务失败了。
因为,就连徐婉也会想办法帮助他隐藏住这个“小秘密”。
而且,通过和许河的“假对话”,让方蓉自以为无意识之间发现的线索,同样也会给方蓉也带来“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效果。
方蓉看到许河的手机没有拿回原处,而且还看到了江鸿发来的消息,一定就会自发的去了解这里面的情况。
通过这种“自发探索”看到的聊天记录,反而也是最最容易取信于人,容易被方蓉相信的。
而到时候,通过方蓉这几番“无意识之间”实际上是被故意误导而传递出来的信息,透露给徐婉。
又再一次加深了徐婉的可信度。
如果这个消息,是许河直接告诉方蓉,然后方蓉传递给徐婉的……
或者,如果这个消息,是江鸿直接通过某种暗示,传递给徐婉的,都会给徐婉带来怀疑。
会让徐婉觉得这件事情过于巧合了。
可通过引入方蓉这个第三人,引入方蓉自发去探索了解到的“真相”,再经历纠结与信息传递,告知给徐婉的内容,极尽真实。
也几乎让可信度达到了百分之百的地步。
你也许不会轻易相信,一个人告知给你的消息。
但如果你知道,这个人为了得到这个消息,费了半天力气、百般探索、还经历了心理纠结等一系列心路历程之后,才决定将这个消息告诉你的。
那么,你还会对这个人的信息产生怀疑吗?
答案必然是否定的。
不会!
等到徐婉了解到,方蓉今晚从许河那里得到消息的具体情况之后,徐婉一定会对这个答案深信不疑。
在白天的时候,江鸿还特意跟许河了解过了,方蓉知道一个秘密之后,会不会外传。
这也是一个比较关键的因素,如果他们费劲半天力气,让方蓉得知到一个秘密后,方蓉选择了三缄其口,对这个秘密严防死守。
无法将这个秘密传递给徐婉。
那么这个布局,反而还完成不了了。
这个布局里面是,是非常需要一个“大嘴巴”的角色。
经过了解之后,江鸿知道,方蓉本身藏不住秘密,但还能够维持住自己的底线,这就更是一种完美的品质了。
既能够帮着江鸿把“秘密”传递出去,同时还不用担心这件事情真的传得人尽皆知。
几乎可以确保,这个秘密到徐婉这里,就能够终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