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青年,自古有之,不知何时成了贬义词。
1919年,有一群穷文青,勇敢而富有理想。
风云变幻的二三十年代,新旧交替,西方的新事物扑涌而来,旧的东西还没有完全散去,那个年代的文青们,苦闷与战斗,激情与热血,发起新运动,推广白话文,一副要改变世界的模样。
他们身着长衫,心中装满理想,但奈何生活拮据这个困扰历代文青的顽疾挥之不去,所以精神上竟开始有了些苦闷。
六七十年代有趣与贫瘠,是文工团的时代,但还有些人游离于时代外,活成了有趣的文青。
那年代的文青也叫知青,他们下乡插队,文艺生活贫瘠,一手书籍一手锄头。
他们有的人带着有红星的帽子,着装笔挺,精气神十足,一身正气如同老干部。
还有的人,一头乱发,一身痞子样,带着一支笔,肆无忌惮地说着性与爱,写着有趣与理想。
而此时八九十年代的文学青年,苦闷少了一点,多了浪漫;穷苦少了一点,多了勇敢。
这是中国文艺青年最魔幻,最全盛的年代。
短短十年间,他们读完了世界百年来的小说,看遍了电影,听尽了歌曲。
兴起了许多“热”,卡夫卡热,萨特热,朦胧诗热、尼采热……聚会时,不聊两句马尔克斯就没人搭理你。
他们简单不做作,就算穷得只剩下诗歌和酒,脸上还是笑着的,心里是自由的,因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大家都勇敢地谈着真理,聊着诗歌,辩着哲学,没人嘲笑你。
诗和远方是共同的追求。
他们穿着海魂衫,喇叭裤、帆布鞋,而她穿着棉布长裙。
他们手里拿着手抄本、逛新华书店,泡录像厅,听着崔健和邓丽君。他们有情怀,有志气,有理想,有诗也有歌。
他们萌发了思想也有了对故土的背叛,出国热留学热兴起,他们试图妄图融于西方核心圈子最终碌碌无为。
80年代的江湖,“流氓们”都还读书。
看着某人不顺眼,上去一脚踹翻,地下这位爬起来说,“兄台身手这么好,一定写得一手好诗吧”。
“就这一点,今天的小混混就没法儿比。”
那个年代,人人都写诗,没人不知道海子,席慕蓉,汪国真……
说实话秦风是不太愿意跟徐若若这样的文艺青年聊天的,说话比较费劲,累,最主要的是容易聊着聊容易变成约“炮”滚床单。
“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时: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时: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你却给了我整个海洋。”秦风拿上一张板凳凑了过去。
原本还有些害羞的林若若如同寻到了知音一样:“你也喜欢汪国真嘛?”
看小说,630book。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