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岛问题是华夏的内政,这本来是没有疑义的,可是现在华夏却得一再地向所有国家申明申明再申明。从超级大国到最贫穷的弹丸小国,凡是要与华夏讨价还价,都拿宝岛说事,都打宝岛牌,而且一打就灵。这实在让人感到窝火,可也实在没有办法。宝岛以及宝岛海峡太重要了,极具国际战略意义。
华夏的强大,意味着世界现有秩序将被打破,世界资源将重新分配。而世界现有秩序是以美国为首形成的,维护现有秩序就是维护他们的国家最高利益,他们必然要压制华夏,压制不了也要想方设法遏制华夏、干扰华夏。
宝岛的地理位置注定了它要成为美曰实现这一企图的工具。它可以就近监视和干扰华夏大陆,还可以扼住海峡通道封锁华夏,更可以阻挠华夏开发东南沿海大陆架资源。所以,宝岛问题不在宝岛本身,而在美曰,在国际战略利益。但美曰没有任何理由直接去占领宝岛,只能找借口维持两岸分裂的现状。
大陆一旦失去耐心,愤而开战,则美曰就可以乘机把宝岛问题国际化。大陆不开战,也可以因岛内陈xx之流不断給两岸关系制造麻烦,借以牵制华夏。所以萧宸的一贯观点是,两岸应结束彼此的口水战,把宝岛问题“华夏内部化”,这才是是当务之急,这就让宝岛失去了读力的机会和理由。只要能把问题内部化,美曰再能耐,也无可奈何。而要达到内部化,就要面对现实,国共两党都应该为了华夏民族的长远利益而各自作出让步,他希望华夏[***]和华夏国民党要有“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的思想,面对现实,不计私利,互相谦让,共同协商,用切合实际的方式统一华夏,造福于华夏人民。
然则,这并不是他一厢情愿就能做到的。也不是他在“储君”位置上就能决定下来的,在他的前面,还有几位老资格常委,还有总书记。
薛远岚听完萧宸的话,实际上已经明白萧宸的意思。萧宸的意思说复杂也不复杂,主要就是两个观点:一是华夏必须统一,二是宁可我党做出重大让步,也不愿意再出现华夏人打华夏人的战争。
薛远岚忍不住叹了口气,他觉得自己早该猜到萧宸的心思。跟萧宸同在班子里十年,萧宸的执政理念和其政治思想,其实他早已有了很深的了解。萧宸肯定是坚定的[***]人,但他却还是一个更加坚定的民族主义者。如果用更通俗的话来说,就应该是:萧宸首先是一个坚定的华夏人,其次才是一个坚定的[***]者。为了华夏民族的根本利益,萧宸什么事情都能做得出来,无论是忍耐还是让步,甚至阴谋诡计。在萧宸的心目中,华夏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他才是华夏真正坚定“一切为了人民”这一信念的人。
薛远岚甚至忍不住露出敬佩的目光,作为总书记,他知道一旦将来萧宸登顶,要用重大政治让步来换取华夏统一的话,在国内——尤其是党内,将要遭到多么巨大的压力甚至反噬。
但转念一想,又不禁释然,萧宸这三十年来,岂不一直是如此坚定地走过来的吗?
他曾经的政敌,他曾经的对手,不都是在他这种最坚定的信念下节节败退,一溃千里,最终被他击败、超越、取而代之的吗?
也许,这也就是萧宸的人格魅力所在吧?
薛远岚沉重点头,声音忽然变得有些沙哑,却仍然忍不住问了一句:“你应该知道,这有多么艰难,多么危险。”
萧宸望着窗外终于落下的秋雨,嘴角抿出一个坚毅的弧线,腰杆挺得笔直,犹如沉渊临岳,字字如山:“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从薛远岚总书记办公室回来的时候,已经很迟。
萧索秋雨的夜里,冷风阵阵,似乎将路边的灯光都吹得昏黄飘摇起来。
国产的黑色2022款新红旗轿车里,萧宸透过颜色有些深但透光姓很好的车窗往外望去,路上并无行人,只有背向车队的警卫官兵。
政治局委员以上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行,例行封路。这一规定在萧宸看来早就应该扔进垃圾堆里,但偏偏到现在仍在执行,这让萧宸每次出行都有一种沉沉地负罪感。
当初小时候,家里有很多老照片。其中有一张,是1954年夏,爷爷萧飞同朱德、林伯渠、郑南巡、罗瑞卿等同志视察官厅水库的照片。几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穿着粗布衣,拄着拐杖,挽着衣袖,如同田家老农一般,一屁股坐在水泥石阶上,畅快谈笑。周围的群众该干嘛干嘛,虽然热情,却没人拥过来对他们作众星捧月状。而几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毫无官威,爷爷的脚下甚至穿着一双千层底的老布鞋,上面还有厚厚的泥土灰尘……“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华夏[***]的领导……”萧宸轻声念着,又怅然一叹。
前面的胡鹏举一时没听清,回头问:“萧主席?”
萧宸微微摇头,却闭上眼睛,像是跟胡鹏举说话,又像是自言自语:“前几天,家里搞整理,我看见小年以前读小学时候的《小学生守则》,第一句就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华夏[***]的领导’……鹏举,你说,这《小学生守则》定得怎么样?”
胡鹏举对萧宸已经有比较深的了解,但他毕竟有他的顾虑,只好说:“是宽泛了一点,不过,倒也没有说错什么。”
“呵……”萧宸不置可否地笑了笑,说:“是啊,倒也没有说错什么。不过,这有必要说吗?说了半天,很多都是废话、套话。这哪是守则,这是道德模范。说得不好听一点,这个守则,别说小学生,老师有几个全部做得到的?就那一句‘诚实守信、有错就改’,十成天下人,去了九成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