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司徒作为主管教育、山林资源、税赋收取以及人事调度的重要官职,一直由季氏所把持。
而负责营造宫室、修建城池,负责统帅工匠等手工业者的大司空,则一直是由孟氏的宗主担任。
至于鲁国的军事委员会的一把手,掌管道路稽查和修补,负担着保卫公宫以及护卫国君责任的大司马,则一直都是叔孙氏的禁脔。
这就相当于,季氏拿下了鲁国的教育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财政部、商务部、组织部和农业部。
孟氏拿下了科学技术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工业部。
叔孙氏拿下了交通运输部、国防部、国家安全部。
这些重要部门全都被三桓包了圆,剩下的那些部门,唯一还能吸引宰予的,就是掌管着司法和外交权力的大司寇了。
但问题是,鲁国的外交也不光是大司寇说了算,三桓不插手那是压根不可能的。
但凡遇到结盟这样的重要场合,必然还是得与三桓协商后才能做出最终决定。
至于鲁国的司法,说白了就是周礼。
而三桓遵不遵守周礼,这是瞎子都能看出来的事。
夫子当年骂季平子: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
季氏都敢在家里用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了,你和宰予说我大鲁以礼治国,宰予听了都想笑。
后人们常常误会‘刑不上士大夫,礼不下庶人’这句话,是刑罚不用于士大夫阶层。
但宰予必须在此隆重声明,刑罚算个球,他们礼都不要了!
所以与其跑到大司寇的位置上受气,还不如老老实实地当他的大行人呢。
至少做大行人还能名正言顺的前往各国聘问,多与各国的卿大夫家族拉拉关系、混个脸熟,万一以后啥时候出了事,那还得指望他们发力。
阳虎就是宰予的前车之鉴,这家伙平时不积德,把周边各国都得罪了个遍。
要不是我给他找门路,他逃出鲁国也得挨收拾,这就是现世报。
大司寇都这样了,剩下的太宰和大宗伯就更别提了。
其实在早期,太宰才是六卿之首。
因为太宰的职责便是主管内朝和鲁侯的家务事,所以在早期公室强盛时,太宰在鲁国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乃是实打实的摄相事。
因此,太宰又可以被称之为‘宰相’,这也正是‘宰相’一词的由来。
只不过后来公室衰微了,太宰渐渐地也就被边缘化了。
到了今日,更是可以用一个大内总管来概括他的权力与职责。
现在的太宰,和后世的大内总管,唯一的区别,可能就在于一个噶了,一个没噶。
而大宗伯就更别提了,那就是掌管祭祀和礼仪的。
虽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但那说的是太平年间。
乱世一到,戎马显然要比祭祀重要的多。
况且作为一个守孝三年都不乐意干的前卫派孝子,你让他把国家祭祀和各项礼仪梳理清楚,那属实有些难为人了。
回头祭典来临,如果硬要宰予上台主礼,那他也只能小头一低,这活他的确干不明白。
这不是宰予觉得自己能力不行,而是术业有专攻嘛!
祭祀这事儿,没点厚实的底子,你还真整不清楚到底该如何安排。
三个下卿的位置宰予都瞧不上,而从鲁侯的手中再继续扣点土地和民户出来,宰予也觉得不好意思。
公室现在都这熊样儿了,鲁侯就算咬咬牙,难道还能从牙缝里给他挤出四菜一汤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