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了朝会。
苏长歌收获了来自反苏同盟的关心。
所有人都劝他安心待在皇都。
其中,信国公和卫国公许诺,等赢下这场仗就带他去前线横扫外族。
而兄长则是来了波兄弟之间的煽情对话,具体内容不方便透露,苏长歌只是连连点头,表示自己理解他的良苦用心。
当然啦,理解归理解。
前线还是要去的。
既然皇帝、兄长等人都不同意,那他便自己偷偷赶赴前线,反正也用不了多久。
再者,兄长也说了。
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人说话不一定要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要有结果不可。
只要合乎道义就行。
自己刚才在朝堂之上说放弃去前线。
不过是权宜之计。
毕竟没必要为了这点小事就暴露实力,亦或者跟反苏联盟争执不下。
更何况,腿长自己身上,等到霸王硬上弓,生米煮成熟饭,他们也没什么办法,只能派人请自己回去,或者是让人看护自己。
当然,这里并非是提倡言不守信。
而是人始终是活的。
如若口中说出的每一句话都要实现。
那假如有人架把刀在你脖子上,逼你许下诺言,之后你是做还是不做?
儒道从来不是死的,讲究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物制宜,对儒生就一个要求,那就是做人、做事皆要合乎世间道义。
而此次他赶赴前线。
对天下有利,对自己也无害。
难道就因为兄长等人担心自己安危,就枉顾大义,心安理得的留在皇都吗?
苏长歌不是迂固之人。
两者之间孰轻孰重他还是能拎清的。
也就在这时。
车厢外传来马夫的声音。
“老爷,到家了。”
“嗯。”
闻言,苏长歌点了点头。
他如今在职务上虽然代掌大晋学宫,但其实学宫现在并没有什么事。
一以来仙门修士仍在皇都,儒生们要去值巡,亦或者到各个衙门帮衬,再不然就是体察民情,二是教书也有夫子去做。
不需要他事必躬亲。
也正是这样。
离开皇宫后他就直接打道回府。
准备这几日偷偷摸摸修炼些神通术法,然后等过几天就乘龙北上山海关。
然而,就在马车缓缓停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