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甲申天变有声 > 第157章 人有两面各不相同(第1页)

第157章 人有两面各不相同(第1页)

眼下的局面来看,满清那边虽然依旧占据着主动,事是阿济格在鄂、地区对于闯军残部的围剿而已。至于另外一支主力,豪格方面军,能不能入川还是两可之间,局面再有变化,就更加说不准了。

总的来看,现如今就是三分天下的大背景。

满清占据整个北方,背后又有内外蒙古和关外的两辽之地,算是实力相当强劲的一方。

江南数省,虽然内部分歧重重,终于算是奉了小皇帝的旗号,以兴武的名号延续了大明正统。当然内部还会细分许多派系,可毕竟算是一个整体。

更重要的是,赴死军这边始终没有打出自己的旗号,从大面儿上来看,依旧是属于南都兴武小皇帝旗下的力量。

江南和淮西并在一起,算是一股子力量。

再有就是陕南、川北、已经活跃余各地的闯军残部,再加上四川的张献忠,等等这些依靠造反起家的“义军”们,也算是一股子势力。

至于云南沐家、福建郑家等带有严重家族色彩的力量,虽然具备相当实力,实际上也算是独立于各体系之外自成一派,终究是承认了南都的正统位。从政治帝位上来讲,和赴死军也差不多,不完全算是单独的一个方面。

小皇帝那边,还有长江隔着,更有淮扬作为缓冲。而李四这边儿可就没有那么好的条件了,脚下就是阿济格地势力范围,只是隔着宽广深厚地大别山,谁也大容易真正把对方怎么样了。但是淮西的北部还是清军手中,西边就是河南,同样也是在满清手中。无论是满清还是李四,只要有一方愿意的话,立刻就能鼻子对鼻子脸对脸的打起来。

无论战术上如何机变百出,李四始终是不改自己的基本战略:先下手为强。尤其是在淮西基本安定下来之后,这种抢先发起攻击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

“来人。笔墨伺候。”

大老爷还没有安寝呢。下边地丫鬟婆子。更是不敢去睡觉。听到李四召唤。立刻去书房取了笔墨等物。过来伺候着。

“今之建奴者。本金残孽。邦不为邦。城不为城。实为一部落尔。茹毛饮血缩于苦寒之北。国朝不念其旧恶。视之为子民。厚待之历百载。”

“国朝衰微之际。蛮夷展露爪牙。浑不念上国哺育之恩德。总兵侵略。据我河山。以腥染华夏。以屠戮待神州。”

“神器蒙尘。攻山陕。侵中原。掠淮扬。如我故国腹地。一朝得势之下。犹不知足。所过之处。屠城掠地。血洗万民。”

“视我父兄子弟如猪狗。尽奴役之、屠杀之。致使城无完族。族无完家。家无完人、人无完妇。抛骨荒野。血平沟渠者。不计数矣。”

“易我衣冠,改我发式者,实为置亿兆子民为奴也。”

“彼之所谋者,非我一国,实欲灭我之族,亡我之种。当此社稷危亡,乾坤将倾之际,万千子弟翘首以盼,万千姊妹含泪呼号,我淮西赴死之士敢有旦夕之懈?”

“时逢华夏危急,四海动荡,臣负招讨之职,无时或忘职责使命,敢请为星火之先,为我汉威之前,以成燎原之势……”

“唯望江南之势,闻我战鼓而动,见我旌旗而举,以成兵甲连天,行伍彻地之势。”

“我圣朝诸公但尽人力,必应天命,驱逐鞑虏,光我社稷,此千秋义举……”

“臣等效死,只图拯我万民,挽此华夏气运,不图身后之事,纵马革裹尸,亦无怨无悔。”

“万千淮西勇士血已极沸,枕戈待旦厉兵秣马久亦,唯求朝堂一纸兵令,此三万里河山将成屠鞑之场……”

“战与不战,待与不待,悉在朝廷一令之间。臣,李四,伏拜于地,恳请君令!”

(肯定有读者会想到:李四会不会写繁体字呀?要是会写地话,是什么时候学会的?又是谁教的呢?诸如此类问题,也就不必深究了,一律是春秋笔法带过——作者按)

李四的这道似奏章而非奏章,格式根本就不对,连抬头文都没有地东西根本就上不了台面,随便在阶下点出一个臣子来,就有出口成章的本事,无论言辞还是语句肯定能比李四华丽十倍。

尤其是李四写地这一笔字,歪歪扭扭的好像蒙童初学一般,兴武小皇帝费了不小的劲儿才能通读下来。

给皇帝看的文字,能写到这个地步的,放眼国朝三百年,估计也就仅此一家了吧。

可上面的意思已经是很明显了,淮西那边已经把架子拉开,准备和鞑子大战一场呢。

“好,忠诚伯不愧是我大明敢战之帅,如此赤诚,朕心甚慰……”兴武小皇帝提笔做下朱批:“战,战,战!”

手下有这样地将领,有这样的军队,还不赶紧打,还等到什么时候?

终究是少年皇帝,兴武也被李四地奏章挑拨的热血升腾:“将忠诚伯奏表明发下去,晓谕天下……”

“万岁不可!”

“万岁不可。”

礼部尚书姚明恭和侍郎方逢年齐齐出言阻止。

这些都是以前地老东宫了,跟着太子历尽风波,算是实实在在的胘骨之臣。如今兴武朝取代弘光朝,这些人自然是要出任方面大员,倚为朝廷重臣。

其实东宫里地很多人都有真才实学,说的稍微夸张一点,都是被崇祯皇帝十分看好的。所以才特意收拢在太子身边,虽然暂时耽误了这些人的锦绣前程,终究是给太子留下了可用之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