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之所以在前面加一个南字,也就说明了不是正师。光复北都的意义之大,远非当初的南都之战可以比拟。
北都的光复,往大里说,等同于再造大明朝。往小里说,也是郭李之功。尤其是格杀了孝庄生擒了福临,要是献敌酋于陛前,可真是大明朝垂三百载为有之旷世奇功。
可就是这么轰动的大事儿,在江南也没有引起很大的波澜,最多也是被人们提起几天而已。
对于忠诚伯和他的赴死军,早已经被神化的厉害,人们已经习惯了这些。
当年的淮扬大战是何等凶险,还不被赴死军给平了?至于说起忠诚伯本人,谁知道他是受了哪家的仙气儿呢?反正就是能人之所不能,他做出什么样的奇迹也不算是奇迹。
拿下京师,对于忠诚伯而言,就是吃顿饭喝辈茶那么简单,说说笑笑之间就把鞑子给灭了。对此,人们深信不疑。
忠诚伯这个人呐,本就是为了战争而生的,别说是打个小小的鞑子,就是哪天忽然传来消息,说忠诚伯已经攻占了哪个番邦的皇宫,哪怕是这个番邦远在千里之外,人们也不会感觉意外。
无论赴死军取得什么样的胜利,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人们已经习惯了这种思维。
至于同样是在争战当中的王师……说实话,人们反而更加关注,这种关注远远胜过了对于赴死军的注意力。
杨廷麟和他麾下的几万王师,要说没有尽心尽力,只怕能把杨廷麟卢九德等人冤枉死。
手中地所谓王师本就是拼凑起来地联军。在协同作战地时候战斗力绝对会打折扣。还有方方面面地顾忌。肯定没有赴死军那样地神速进展。
现在地大局就已经注定了鞑子地灭亡。京城都落在了赴死军手中。也仅仅是京东和山东中北部地清军而已。因为这些清军多是豪格系人马。既不属于已经灭亡地清廷。也不属于早就撤退回关外地老派满洲势力。赴死军和大明王师地合围之下。已经成为悬在关内地孤军。
赴死军那边暂时还在休整。估计很会就会横扫过来。杨廷麟等人地朝廷大军也是咄咄逼人。对于山东一代星散地清军来说。丧钟已经敲响。
在这种情况下。想方设法跑回关外是谁也没有办法组织地事情。或许是为了招揽这一部分力量。关外地清军也在绞尽脑汁地帮助这些人撤退。
在纵横近千里地广阔地盘上。要想全部撤退。谈何容易?
尤其是山东本就有“揭竿而起”地光荣传统。从崇祯皇帝登基之前。一直到现在。山东地面上地烽火从来就没有彻底熄灭过。而且这些造反大军都喜欢自行其是。不愿意成为某种力量地附庸。现在地鞑子已经到了山穷水尽地地步。有眼光没眼光地都看到了机会。高举义旗地队伍数不胜数。
一时间,烽火处处伏莽丛丛,到处都是造反的队伍。就是个看似毫不起眼的村子,也能树起一杆这样那样的大旗来……
在鲁南地区,清军已经彻底丧失了主动权和控制权,就是中部地区,也仅仅是控制着一些城市而已。至于农村和山区丘陵地带……真的不大好说的清楚究竟是属于谁。
越是混乱,对于朝廷辛苦拼凑起来的王师就越有好处。对于杨廷麟来说,外有赴死军强兵的策应,内有敌人的混乱,形势从来就没有这么好过。
在形势一片大好地情形之下,杨廷麟反而愈发的担忧了。
这种担忧不是来自于战场,而是来自身后。
因为赴死军的进展太过迅速,显得王师似乎是在原地踏步一般。赴死军能从开封一路“走”到京城,难道王师也要从淮扬“走”到辽东?根本就不可能嘛。
那些东林人把喉咙都喊破了,无非是说他杨廷麟存力惜身不肯力战之类的陈词滥调。对于这种吼一百句口号也不做一件事情的家伙,杨廷麟向来不怎么在乎。
可如今不光是只会在后面指摘的东林人,就是一向和杨廷麟同进退的那些学官们,也对北伐大业意兴阑珊了。
这些学官都是大行崇祯皇帝亲自选拔,委以国之储君之重,严格地来说,杨廷麟和李四也算是这类人物。现如今正是这些学官包揽了朝廷军、政、民、法的方方面面,小皇帝对于这些学官也是分外信赖,从不牵绊。如此上下一心之时,正应该齐心合力的共谋北伐大业才是,怎么会出现这种想法?
同为学官也不是一天两天了,都是跟着兴武小皇帝历经风雨一路同行,忠诚之心不必存。对于那些外行人来说,北伐的速度太快会造成不能稳固的局面。鞑子很快就要灭亡了,到时候这些来不及稳定地地盘还不都是赴死军的口中食?所以嘛,北伐地事情还是慢慢来的好。
对于持这种荒谬观点地蠢货,不光是杨廷麟,就是那些学官们也懒得理会这些人。
虽然还有不少人把李四和朝廷放在一个敌对的地位置上,准确的来说是潜在的敌对关系。这些人都是那些吃饱了没事干整天瞎琢磨的玩意儿,没有事儿也要想出点事儿来的主儿。
赴死军和朝廷之间明面还是从属关系,还有君臣的名分,可也仅仅是如此罢了。但是这并不表明江南和淮西就一定要敌对,李四的目标不是皇位,这一点儿学官们已经看看的清清楚楚了。
李四要做什么?通过各种渠道和对现实局面的分析,已经能够隐隐约约看到一个大致的轮廓。
到了现如今的这个地步,鞑子已经山穷水尽,李四那个隐藏在光复河山之下的动机已经愈发明显,眼看着就到了水落石出的时候。
和朝廷一样,李四也是在尝试走出一条道路,同样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朝廷所要走的道路已经是明锣明鼓——民本,可李四要走什么样的道路,很多人还没有看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