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无论什么天气,他都能清楚地看到空中弥漫的这些灵气粒子,有的地方浓郁,有的地方稀疏。当染上风寒,或受伤后,他甚至能看到身前飘荡的一缕缕灰色或黑色的气体,而当他复原后,又变成健康的亮白色。
金梓鸣明白了,灰、黑色的应该是病气,是内气外放的一种表现。更神奇的是,当他在湖中潜水时,也能看到丝丝缕缕的气体环绕自己,其缓缓飘荡的样子,与在陆地上一模一样。
能看到灵气后,再来打慢拳,气感便强了很多,有一天练拳时,双手的中指和食指,忽然被两条气线连在一起,线是弯曲的,形状也不固定,随着拳法不断变形与扭动,无论什么招式,这两条气线都不会断掉,给他的感觉非常奇妙,金梓鸣不愿错失这种机遇,一遍遍地重复“鞭锤”拳法,尽可能久地去体验和留存这种感觉。难道,这就是感气?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打完慢拳之后,他向木屋走去,准备给自己做点早餐。
随着新鲜空气的吸入,在进门前的一霎那,他如遭雷击,突然感觉浑身肌肉,内脏,骨骼,血液等全都消失了,唯有一副躯壳,吸入的空气和灵气,在表皮内的管道中自由、均匀地流淌,无一丝阻碍。
头脑极度清醒,远处细细的虫鸣声如在耳边响起,动物的形状亦能模糊感受出来。
待这神奇的一幕消失,他露出微笑,就此笃信,不管这种修炼方法有什么样的毛病,他都已走上一条正确的修真之道。
金梓鸣开始想,是否可以用这些奇异的感受去改进外家拳,让它更像修真拳法?开始尝试用意念拉拽着劲道,含而不放,越蓄越多,当需要出击时,方才在大脑的指挥下,砰然迸发。
内气随意念的传送,初时他只能控制一大股或一大片气流,这时他是用两种简单的场景来理解,可以想象在清水中滴入一滴墨汁,黑色迅速在清水中弥漫开;也可以回想害羞时,那种从脖子迅速传导到面部的发热感。
经过无数次的训练,他终于可以精细控制内气,不再是成片或成块的蔓延,而是让其沿一根细线,在体内缓缓行进。
体验到外家拳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后,他更加卖力地投入了。不久,他发现出拳之前的蹬脚,居然可以帮助内劲的形成与传递,还能增强爆发力。
比如出右拳,先用意念将小腹和双腿变成一个整体,让它们有充气的感觉,然后右脚发力踩地,以意念引导内劲传导至腰腹处,再由腰部发力,假想把上身、肩、手臂、手掌连为一体,由腰椎带动后出拳,不仅可以加大拳头的覆盖区域,且能增大力矩,让强大的力量,在某一点爆发出来。
照这个思路继续深挖下去,如果把腰胯所在平面看作一个磨盘,先蹬右脚,力道不是只传导到腰腹,而是继续向前到左胯,这时磨盘相当于向后转动了较大幅度,再由左脚蹬地,把左腿的气劲也传上来,在左胯与右边过来的力量汇合后,磨盘突然向前逆转,把力量从腰腹输送到手臂和拳头上,这样发力,力量几乎翻番。
金梓鸣惊喜不已,心知长此练习下去,内劲定会不断增长,而且对力量的掌控,也会达到一个新高度。虽然这仍不是修真拳法,但应该更接近了。
这种用磨盘驱动的模式,有些像陀螺,先用线缠绕着它朝一个方向旋转,然后突然反方向转动,打出来的劲,可称之为螺旋缠丝劲,不仅比直拳的力量和变化增加很多,且新添了弹抖劲。
看到了灵气,懂得了灵气化为内劲,在体内传送或发力击出的方法,但他还没有储存灵气之所,当务之急,必须尽快找到丹田。
没有功法,只能再次依靠基础打坐法去寻找,但却一直苦修无果。有一天金梓鸣发狠了,既然没有,那就干脆“想”一个出来。
他开始臆想自己脐下三寸的腹中,有一颗明亮的小珠子,用意念引导外部的灵气从头顶百会灌入,然后垂直导入这颗珠子中储藏。
有时也用意念通过脚心的涌泉穴,或手掌的劳宫穴去吸收外部的灵气,导入珠子之中,每次收功,他会想象有更多的灵气被压入这颗珠子,让它变得更加明亮和凝实。
以前打坐完毕收功时,他是将外部灵气灌入,渐渐改为用百会穴去把灵气吸进来,以此来培养百会的吸力,然后再以意念向下推送。
与此同时,想象小腹的珠子发出吸力,将头顶的这股灵气向下拉扯,这样向下推和吸,两股力量汇合,共同推动灵气送入那颗珠子,速度顿时快了许多。
()
。
看小说,630book。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