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切政治行为和社会关系从根本上说都源于其所处的生产力基础。马克思在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因此,作为一种崭新的政治现象,网络参与的兴起和发展必然建立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之下,并受到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制约。我国公民网络参与的发展至今不过十年的时间。从国际来看,过去的十年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方兴未艾,但美国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的爆发使全球经济面临下滑风险。从国内来看,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经济总量和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但同时出现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扩大、环境污染等突出问题。在新的科技革命兴起、国内外经济形势风云变幻的背景下,国内经济社会矛盾积聚与公民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不断强化同时发酵,普通民众进行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的热情持续高涨,而由于制度化政治参与途径供给不足,网络参与就成为我国公民发表政治观点、维护自身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的一种新的途径与机制。
一、知识经济与网络经济方兴未艾
(一)知识经济时代来临
自上个世纪“二战”结束以来,世界知识生产加速,人类知识总量呈几何级增长。在西方,科学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和空前的规模突飞猛进,经济知识化趋势日益明显。进入90年代后,以新知识和高新技术为基础,特别是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支柱的知识经济迅速崛起,将人类社会带进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theknowledgeeconomy)通俗地说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theknowledgebasedeconomy)。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其发表的《1996年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报告中对知识经济作了明确的定义:知识经济是指以知识(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和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报告较为系统地讨论了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及知识经济测度的指标体系与统计数据问题,从而使知识经济从概念本身到其主要特征和地位都有了比较完整的概述。回望人类文明史,正如种植和养殖技术革命推动人类进入农业经济时代,蒸汽机和电气技术革命推动人类进入工业经济时代,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革命以前所未有的效率不断产生新的知识,提高知识生产率并最终推动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统计:人类近30年来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占有史以来积累的科学知识总量的90%,在此之前的千年中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只占10%。技术预测专家詹姆斯·马丁的测算结果也印证了类似的趋势:人类知识在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一倍,20世纪初是每10年增加一倍,70年代是每5年增加一倍,而近10年则是每3年翻一番。据统计,2000年人类知识的99。4%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获得的,而只有0。6%的知识是80年代以前积累的。预计到2050年,人类现在所掌握的知识届时将只占知识总量的1%,知识增长速度的变化可以用“核裂变”来形容。
与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相比,知识经济时代具有其显著特征。第一,知识经济是全球化经济。知识经济是以知识的生产和消费为基础的经济活动,这种经济活动必然超越国别的界限成为全球性的经济活动。知识经济既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又必将经济全球化推向更为深入的层次。在知识经济时代,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全部高科技领域独占鳌头,国家间的技术合作交流是实现共赢的保障。因此,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活动必然会打破地区和国家的壁垒,让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第二,知识经济是信息型经济。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的充分发展是知识经济的基础。应该说知识经济是社会信息化的产物,是信息社会的经济形态。信息技术的进步带来信息产业的发展,对传统产业构成威胁的同时加深了对其全方位的改造。它使人类社会的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果说知识经济的本质需求是对高新技术的掌握,那么获取高新技术的背后就是对创新和有用信息的及时获取。特别是20世纪末互联网络技术的异军突起,使整个社会经济形态日益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极大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使经济发展与信息技术密不可分。第三,知识经济是人本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智力、技能和创新能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得到极大重视,人力资源超越其他资源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占据支配地位,知识经济的发展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人本化趋势。人才成为企业生存、产业发展的第一要素和经济附加值的来源。国家间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本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作为新知识的生产者获得了最大程度的尊重。
(二)网络经济异军突起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的发展发生了重要转向,网络经济异军突起,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一种最具活力的经济形态。网络经济是一种以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和工具,以知识要素为主要驱动要素的新型经济形态和生产方式。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将网络经济定义为:“网络经济是基于互联网所产生的经济活动的总和。网络经济是在信息网络化时代产生的一种崭新的经济现象,表现为经济主体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以及金融机构和政府职能部门等主体的经济行为都越来越多地依赖信息网络,不仅要从网络上获取大量经济信息,依靠网络进行预测和决策,而且许多交易行为直接在信息网络上进行。网络经济是以信息产业为基础的经济,它以知识为核心,以网络信息为依托,采用最直接的方式拉近服务提供者与服务目标的距离。在网络经济形态下,传统经济行为的网络化趋势日益明显,网络成为企业价值链上各环节的主要媒介和实现场所。”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带来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催生了网络经济的勃发。网络经济与以往经济形态的不同首先表现在网络经济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经济的发展靠智力而不是靠资本、资源或劳动力。在网络经济中,创新成为第一驱动力。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观念创新成为新型市场主体生存和发展的诀窍。其次,不同于传统的实体经济,网络经济的外在表现方式是以虚拟化形式出现的虚拟经济。但是这种网上虚拟经济并不与网络外部物理空间中的现实经济相脱离,而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大力培育和促进虚拟经济的成长,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一大共识。第三,与传统经济形态相比网络经济强化了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突出了消费者在经济活动中的主动性。这种互动的商业运行方式更加以消费者为中心,甚至将消费者纳入商品生产的全过程,目的是生产出符合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企业通过和顾客的沟通与互动,为了满足每个消费者的个性需求而进行生产。网络经济伴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而产生,它改变了企业的外部环境,带来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并进而引发企业的组织形态、管理方法及营销模式等方面的根本性变革。与此同时,互联网经济也对消费者特别是年轻消费者的消费理念、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
网络经济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以信息产业迅速崛起为主要特征的网络经济将通过各种方式对社会经济体系中其他产业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首先,信息产业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会对一些技术落后的产业形成巨大的冲击,使其逐步走向衰退,被新兴的产业部门所代替。其次,信息产业可以通过与其他产业的相互融合与渗透,推动某些产业部门进行调整改造,进而对传统产业部门注入新的活力。第三,信息产业通过与传统产业的相互作用,加强传统产业间的协作和联系。信息产业是处于产业系统中的顶层产业群,对传统产业部门起到支配作用,可以加强传统产业之间的相互关联程度。信息产业的发展为传统产业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外部环境,能够提升各传统产业在网络经济的大环境下彼此的关联和协作,更便于产生新的产业类型,使产业系统逐步走向精细化、复杂化。
网络经济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新型的商业模式不仅仅包括依托互联网技术所形成的各种B2B、B2C、C2C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如淘宝网、阿里巴巴、京东商城),还包括各种通过信息传递分享模式变革所激活的新兴商业模式(如大众点评网、口碑网)。网络经济环境下,信息的功能和价值被凸显出来。企业获取、传递和积累信息的能力成为其能否在网络经济时代具备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这样的背景下,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在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而加快了信息、资金、要素的流动速度,产生了网络营销等新的营利方式,同时伴随着企业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运营管理以及市场开拓等方面的重大转变。
网络经济改变传统消费习惯。网络经济时代人们逐步抛弃了传统的消费习惯,足不出户的购物方式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捷。新的消费习惯、消费理念从年轻人向全社会逐步扩散,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成为网购一族。权威机构“艾瑞咨询”的调查显示:2009年家居日用类商品成为网购的新宠。以淘宝网销售额排名数据为例,家居日用商品已超过服饰、手机、化妆品,成为淘宝交易额最高的商品品类。这表明,在线网购在居民购物方式中变得越发重要。与此同时,在线购物真正迈入了大额消费时代。此前,网购平均消费金额往往只有区区几百元。如今大额支付平台和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广泛应用使网络购物不再受消费数额的局限。
二、我国经济发展成就与风险并存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令世界惊叹的飞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1986年超过1万亿元,1991年超过2万亿元,2001年超过10万亿元,2011年超过47万亿元。国内生产总值1979~2010年年均实际增长9。9%,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的3倍多。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意大利,居世界第六位;2005年超过英法两国,居世界第四位;2008年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2011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5000元,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上升到2011年的2181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上升到6977元,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我国由长期以来的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从1978年的210。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03302亿元。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生存资料支出比重明显降低,发展和享受资料支出比重明显提高。居民食品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城镇由1978年的57。5%下降到2008年的37。9%,农村则由67。7%下降到43。7%。2011年货物进出口总额3。6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中国GDP的比重占世界GDP总量从2005年的5%上升到2010年的9。5%。
以上数据说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从根本上说这得益于市场经济在中国的确立和发展,充分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将中国带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曾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经济体制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是这种经济体制自身的弊端越发明显,所有制单一、政企不分、平均主义“大锅饭”、企业缺乏经营自主权等问题严重制约社会经济发展。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逐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从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着眼,准确抓住计划经济体制的内在不足,从根本上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因素,建立起了充满生机活力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做了规定,特别是邓小平同志1992年发表“南巡讲话”后,中国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势不可挡地展开。
经过30多年的不懈奋斗,总的来说我国初步建立起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基本确立,民营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外开放成效显著,由沿海向内地、自东向西、由南向北逐步推进的全方位开放格局已经形成;通过改组改制使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明显进展,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建立;政府职能有所转变,宏观调控初见成效;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初步建立;一个由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和期货市场等构成的金融市场体系基本形成。
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在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同时已经并继续为全体国民所共享。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2010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提高到73。5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极大改善,生活品质大幅度提高。我国用有限的耕地和资源成功地使近5亿人口摆脱了贫困,为全球减少绝对贫困人口作出了巨大贡献。全面废除了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基本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在校大学生数位居世界第一;城乡人均住房面积成倍增加,住房条件显著改善;居民日用消费品供应充足,移动电话、互联网用户数迅速成为世界第一,汽车年产销量跃居全球首位。
(二)我国经济未来发展面临诸多风险
1。全球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
过去的十年世界经济形势经历了从欢喜到忧虑跌宕起伏的深刻变化。21世纪的前几年全球经济在经历上个世纪末大幅回落后,开始跌跌撞撞地走向复苏。日本经济逐步走出谷底,美国则以其巨大的需求拉动着全世界经济的复苏,而以中国为首的亚洲地区的强劲增长势头,更让人们在蔽日的阴霾中看到一缕阳光。但好景不长,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的爆发,世界经济陷入停滞甚至衰退的泥淖。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构成巨大挑战。美国次贷危机、欧债危机对世界主要经济体产生沉重打击。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普遍提高储蓄率的同时降低消费需求,导致我国出口受到大规模影响,预示着我国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时代将结束,对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制造了较大障碍。
美国“次贷危机”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2007年8月在美国全面爆发并波及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给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带来沉重灾难。诸多重大金融黑幕被披露,世界知名金融机构瞬间倒塌或重组。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公司则被美国银行收购。信贷紧缩、信心崩溃是直接引爆世界经济不景气的炸弹,世界主要股市纷纷大跌。进入2008年,次贷危机引发的问题非但没有改观,反而变本加厉,演变成为一场袭击全球的金融风暴。
2008年10月1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七国集团财长会上正式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做出几年来最为悲观的经济预估,称世界经济正进入“严重低迷”时期,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将对经济造成沉重拖累,美欧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经济状况已经或接近于衰退,高速发展的新兴市场也难以摆脱大国经济衰退的牵连。
2009年下半年开始,全球经济逐步从金融风暴的危机中缓缓走出。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正逐渐消散,对遭受重创的金融部门的修复取得积极进展。2010年美国经济复苏得到确认,全年呈高开低走的温和增长态势,美国经济实现本轮衰退结束后首个全年增长。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欧洲却出现了一场严重的主权债务危机。2009年底,世界著名的三大评级机构(惠誉、穆迪、标普)先后调低了对希腊的主权信用评级,这一突发举动引起了全球对于希腊债务危机的关注。2009年希腊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12。7%,政府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达到113%,这一数据远远超过《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各国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分别不能超过3%和60%的上限。而希腊仅仅是这场危机的开始,随后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西班牙等国先后出现了严重的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崩溃,也深陷危机之中。欧债危机的出现进一步恶化了全球经济动荡的局势,使得全球经济复苏又蒙上了一层阴影。
2。国内经济社会矛盾与问题不断凸显
中国30年的经济腾飞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但随着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体系和我国改革向深层次发展,国内经济社会积累的矛盾和长期以来经济体制自身弊端在近年来不断凸显,严重制约了我国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这主要体现在:
第一,政府权力侵占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地位。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占据基础地位,价格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引导和标识作用。资金、土地、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能够自由流动,价格信号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但是当前我国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仍比较严重,政府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出现强政府、弱市场的现象。政府权力边界不清,为获得最大化利润,某些握有垄断性行政权力的政府机构和官员往往直接参与营利性活动,利用行政权力谋取私利,导致行政权力深深地卷入了商业利益的竞争,对企业和民众利益造成挤压或侵犯。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干预一方面限制了市场经济中优胜劣汰机制的作用,妨碍着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另一方面容易导致权力滥用,从而造成官员的寻租和贪污腐败现象的滋长。在一些地方,政府寻租行为甚至呈现普遍化、规模化、系统化的趋势。不彻底改变政府和市场的权力分配,实现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寻租和权力腐败就难以根除,会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造成巨大阻力。
第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断加剧。经济学所讲的平衡是指国民经济各个组成部分处于一种结构合理、相对协调的状态,系统功能达到了最优。不平衡则是指相反的一种状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也出现了较严重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从区域发展来看,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总量的比重持续攀升,而西部地区先升后降,中部和东北地区则持续下降,其中东北地区降幅最大,这种总体趋势迄今仍呈现扩大态势。从城乡发展来看,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城乡差距经历了由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逐步缩小到80中期以后不断扩大的过程。城乡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医疗、教育、居民收入等方面,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趋于刚性化。城市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条件大大优于农村,至今还有不少农村地区没有完全解决人民群众基本温饱问题。看病贵、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在农村普遍存在。广大农村地区社会保障整体水平低、覆盖面小,城乡发展严重失衡。城乡之间发展的巨大差异导致大量人口涌入城市特别是少数几个中心城市,对城市交通、治安、医疗等公共服务提供构成极大压力。
第三,不合理的分配方式导致国富民穷和贫富分化。在过去30年中,普通居民收入的增幅低于国家财政收入及企业利润的增幅,工资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逐年下降,出现国富民穷的怪相。2011年我国政府财政收入超过10万亿元,同比增长24。8%,远远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国富民穷反映了我国居民税收负担过重,2011年美国《福布斯》杂志发布的榜单显示中国内地的“税负痛苦指数”位居全球第二。过重的税负使得社会财富主要集中在政府,而非藏于民间。与“国富民穷”怪现象并存的还有日臻扩大的贫富收入差距问题。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当前我国基尼系数已经上升到0。47,超过了0。4的国际警戒线。不合理的收入分配方式是导致贫富分化最重要的原因。普通居民收入主要源于劳动报酬,资本参与分配程度较低。而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存在着资本分配所占比重上升、而劳动报酬所占比重日趋下降的趋势。同时,由于近几年以房地产市场为代表的资本市场投资、投机性行为盛行所带来的巨额收益,进一步拉大了以大量资本收益为主的富人阶层和以工资收入为主的普通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使普通百姓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处于日趋不利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