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志超赶到学校门口,看到学生们都走的差不多了,估计自己的弟弟也离开了,正准备朝学校里走去的时候,吴小燕刚好扶着自行车出门。
梅志超立即迎上去,告诉吴小燕,他准备利用中午的时间把缝纫机搬过来。
吴小燕疑惑地看着他问道:“你就准备一个人骑自行车去呀?”
梅志超解释道,“我已经找了个帮手,等一会儿他骑三轮车过去,我是赶过来先给你打声招呼,正好趁着中午你妈和你哥家里都有人。”
“行,那中午在我妈家吃饭。”
“饭就不吃了。”梅志超掏出4oo块钱塞进吴小燕的口袋,不等她推辞就说道:“实话跟你说,我准备搞一个裁缝小作坊,请了两个裁缝,现在就缺缝纫机。”
吴小燕说道:“你不是有钱存在我那里吗?”
“那个钱不能动,说不定将来有大用,再说了,有件事我还得告诉你,我这个裁缝小作坊是和曹玲合伙的。”
吴小燕一听,眉头微皱,不过瞬间又舒展开了,直接骑上车后说道:“那我先回我妈家,再跟我哥打声招呼。”
“好的,我随后就过去。”
吴小燕沿着朝阳路朝城东骑去,梅志超则沿着大中路,分别在大中商场附近,西门口附近、四码头附近的布匹店了看了看,又问了问哪些布料是不要布票的。
他也看到了柜台里有涤纶布,不过品种很单一,而且手感比在沪城卖的要粗糙了一些。
一问价,7块钱一米,比沪城的还有贵两毛钱。
再一看劳动布,沪城是2块钱一尺,海城是2块3一尺,又贵了3毛。
梅志超问营业员:“最多能买多少?”
营业员哪里知道他是要大批做服装,完全不把他放在眼里地说道:“你要多少就能买多少!”
“那我能一捆一捆地买吗?”
营业员愣了一下,以为他是故意抬杠,冷着脸说道:“1o捆一买都可以!”
梅志超知道,营业员的话是在赌气,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不管是店里还是商业局,对这些不需要布票的布料,并没有限购的决定。
梅志超来到五交化商店门口时,看到曹刚带着两个朋友已经等在那里。
看上去他们都差不多大,不是同学就是邻居,或者经常在一起玩的,都是待业青年。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都不是混混,仅仅只是暂时找不到工作,游手好闲而已。
7o、8o年代的年轻人,差不多都有外号,而且基本上都是身体上或者是性格上的缺陷。
许多人的外号,甚至比他的名字更形象和具体。
他们两个也有外号,一个叫翘嘴,顾名思义,他的嘴长的往上翘。
一个叫大鼻,他的鼻子确实比一般人大。
他们两个之所以跟曹刚关系好,主要是看在曹玲的面子上。
他们都知道曹玲是在社会上混的,而且很有名气。
跟曹刚在一起玩,主要是仗曹玲的势,不怕被人欺负。
曹玲找到曹刚的时候,看到他们三个在一起,立即让他们赶到五交化商店来听梅志超的指挥。
曹玲一般不太搭理他们,总觉得他们是小孩子,这是曹玲第一次开口叫他们帮忙,翘嘴和大鼻倍感荣幸,表现得比曹刚兴奋多了,也积极多了。
听到曹玲叫他们听梅志超的指挥,他们两个还以为梅志超是社会上的大哥。
梅志超在商店门口下车,朝曹刚点了点头,问了句:“来了?”
曹刚面无表情地点了点头,翘嘴和大鼻一怔,心想:草,还以为是哪个老大,弄半天原来是个小板儿?
小板儿是海城的方言,意思是小屁孩的意思。
梅志超锁好自行车后,正准备朝商店里走的时候,却看到翘嘴和大鼻一脸胆怯地看着曹刚,曹刚也有些发懵的样子。
梅志超不知道怎么了,刚想问,却发现一个熟悉的人影刚刚走进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