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所谓的万元户,差不多只是在8o年代之后才出现的,像海城第1个万元户的出现,差不多到了8o年代末,是一个搞废品回收,俗称捡破烂的人。
可在7o年代的石镇,所谓的万元户根本不足为奇。
说白了,这跟国家的统计方法有关。
官方公布得万元户,是指合法收入所得。
对于像石镇这样商品来源不合法,估衣摊点也不合法的收入,当然不在统计之列。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许多侨居在国外的侨民,不断组团回来探亲。
又由于海关放宽华侨和港澳同胞,回乡探亲携带物品限量的规定,期限次数也未加限定,加上洋货很受国内消费者欢迎,同时从境外购物到国内销售,所获效益比外汇汇率还高,于是大量侨货、港货源源涌入石镇。
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些从境外带回来的东西,自己吃、穿、用没问题,但如果拿到街上去卖,因为没有缴纳关税,也还是等于是走私。
由于这些东西都没有发票,又不是在国营商店销售,后来流入内地后,内地人则习惯称之为“水货。”
8o年代的“水货”,可不是后世人所说的假货,而是这种走私货。
看到这些服装如此畅销,石镇立即抓住机遇,大力引进外商来料加工,发展乡镇企业,开始生产仿港、仿洋的国产服装,慢慢的外商服装来料加工,可以说遍布整个石镇。
当然,服装是石镇的主流,那些家电和电子产品对内地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聊完了这些之后,大叔还准备留他们上家里去吃饭,梅志超和曹玲不仅婉拒,考虑到大叔出摊,中午肯定不方便回家吃饭,还在馆子店了下了一碗肉丝面送给大叔吃。
大叔又投桃报李,告诉他们,在街角的一个门店里,有一个专门批发各种录像带和录音带的,大量进的话,2o块钱就能买一版录像带。
梅志超和曹玲一听,心想:这位大叔也挺滑头的,2o块钱一版录像带,他居然说要1oo块一版?
不过等到他们来到门店一看,大叔并没骗他们,柜台上摆着的录像带样品,上面标价确实是1oo块钱一版。
这里的录像带品种齐全,爱情片、警匪片和武打片都有。
门店里坐着三个穿花格子短袖衬衣的年轻人,正在打扑克。
梅志超进门后,看着货架上到录像带问道:“老板,录像带多少钱一版?”
其中一个连头都没抬一下,说道:“1oo。”
“哦,我想多买一点……”
“8o。”
梅志超和曹玲对视了一眼,心想:要不是那碗肉丝面,8o块钱一版的录像带,说不定就买了。
梅志超又说了一句:“我们想买5o版。”
那人依然没抬头:“6o。”
感谢书友“米国的杰斯·霍华德”点了个赞!看小说,630book。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