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对于所有入驻开发区的企业,管委会在质量方面管控不了,但梅志超可以。
几乎每一家在开发区生产的外资企业,都必须要过梅志超成立的质评会这一关。
所谓质评会,就是由所有入驻外企和私企的老板,组成的产品质量评比委员会。
委员会由开发区管委会的行政领导兼任会长,副会长和评审员,由所有企业老板互相投票评选。
除了管委会行政领导兼任的会长之外,两名副会长和四名评审员每两年换选一次。
只要是质评会打下来的产品,除了勒令销毁之外,还将面临巨额罚款。
而这些罚款将作为质评会的奖励基金,用于奖励那些生产出优质产品的公司。
刚开始的时候只有私企和外资企业参加,梅志超的初衷,也是为了约束私企和外资企业。
以后有些国企为了自己的产品声誉,更主要的是想利用这些外企打开海外市场,或者能够成为这些外企的代加工商,主动要求参加质评会。
考虑到国企和外企的技术力量的差距,梅志超建议质评会采用两套标准。
即外资和合资企业是一个标准,独资的私企和国企是同一个标准。
而且梅志超也特地说明了,这种不同的标准只会很短的存在一段时间,他相信国企和私企都能迎头赶上。
而国企和私企在参加质评会之后,产品的质量和生产工艺,以及工人们的积极性都有大幅提高。
这在后来刘安康他们去参观国企的时候,从国企的领导那里听到的都是对质评会的一致好评。
很多国企和私企的领导,就是通过参加质评会,接触到了外企的老板和技术员,他们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
有时组织自己的技术力量出国考察,有时花钱请这些外国的技术员来厂里指导,生产出来的产品,较之过去有了长足的进步。
刘安康他们还了解到,所有外资企业的员工,虽然工作强度大,但工资也是高得可怕。
车间里的工人一般都是每月12oo块钱的底薪,另外还有3oo块钱的浮动工资,也叫绩效考核工资。
换句话说,人们到南镇的外资或者合资企业工作,最多也只能拿这么多钱。
而现在的这些工人几乎不出门,就好比从黄土市、黄岭市来的工人们,只要坐一趟公交车,每个月就能拿这么多钱回家。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他们的工资,其实比南镇的工人工资还要高。
正因为如此,开发区的商居楼盘还没有竣工,差不多都被预定完了,这是刘安康这些干部们根本无法想象的。
在开发区里私企和外企的工资都这么高,那么国企呢?
如果干同样的工作,拿的工资相差太大,国企工人的积极性从何而来?
如果国企的员工也能拿1ooo到15oo一个月,那么有多少只能拿百把块钱的高级领导干部,都愿意到开发区的国企来当工人呀?
带着这个疑问,刘安康带着大家走访了两家国企。
这两家国企的领导和西部省的关系很不错,和刘安康、张国栋、范建明以及谭丽都打过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