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是破洞遍布,一件褴褛衣衫。
四下又是一片惊讶之声。
衣衫又脏又旧,众人皆不忍视。什么样的人,才会穿这般衣衫?
待细细看去,只见衣衫一侧,亦有一本册子。
不过,那册子却不再是众人熟读的文章,而是太学生们所作《汴京流民论》。
蔡太师背在身后的双手有些颤抖,紧紧攒成拳,面上却仍保持着官家的礼仪风度。
“陈先生,”郓王好奇道,“这又是什么出处?”
陈酿朝郓王行了一礼,方道:
“这件衣衫,正是北地来的流民所穿。”
座中又是一片哗然,却不再像方才一般议论。
在场之人,不论大小,多是在朝为官。流民之事,已然成灾,此时蓦地提及,不得不令人唏嘘。
至于,太学生们所作那篇《汴京流民论》,不少人也闻着过风声。似乎是被压了下来,不得上奏。
今夜出现于此,未免太蹊跷了!
蔡太师的神情有些紧绷。
不待他反应,太学生们又呈上第三份贺礼。
前两份贺礼,皆是卖足了关子,这第三份倒是直直上来。
魏林二话不说,一把揭开红绸。
不出所料,果是流民之物,一只破烂不堪的草编鞋。
只是,这件贺礼旁,却没了册子。
自然,古人之意,今人之心,皆已说通透了,便再无需多言了。
四下官员见着,有的放下了酒盏,有的搁下了象牙筷,皆一片默然。
这一回,连哗然之声亦不闻了。
整个太师府,静得有些出奇。眼下看来,又哪来寿宴的喜庆?
所谓停杯投箸不能食,大抵是心有所感,方才如此。
太学的三份贺礼,将流民的衣、食、行尽摆在众官员眼前,那般赤裸裸地,毫不遮掩地。
若还能接着推杯换盏,歌舞升平,也就太没良心了。
蔡攸四下看了看,又瞧了瞧父亲,忽向陈酿发问:
“太学,是怎么个意思?”
此话一出,蔡太师立马投去制止的目光,斥责道:
“郓王殿下在呢!哪有你说话的份?”
蔡攸闻声,忙行礼退后。方才气急,才说了那不妥的言语。
可蔡太师的话,却远非忽来的斥责,而是深思熟虑过的。
这便是要郓王拿主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