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二,碧山村有十几户人家,迎来出嫁的闺女、女婿、外孙等。碧土村与碧水村,同样差不多。
碧山村各家各户早就将粮食深藏,用公共食堂已削减的‘红薯杂粮稀饭’,招待女儿女婿他们,同时也做自己全家的‘过年饭’。
村民们终于尝到‘肚子空空’的个中滋味。
本来就猛然减少的粮食,让村民们顿顿只能吃三、四分饱。还得从中挤出口粮,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家里娃娃们大哭大闹,老辈们可能生病胃疼。
各种矛盾和问题都浮出水面。
有的带着礼物上门的女儿女婿,感到羞愧难当、甚至拒绝吃粮、只吃自己带来的东西。
有的或让出一点口粮,给娃娃老人们,并且真心实意道谢。
……
有的一直在搅稀泥,不愿意放弃手中的粮食。
有的借娃娃与哭泣,盯着别人份,‘胡吃海吃’,背后恐怕没少欺负自家闺女。
情况有好有坏。
仅需几天,就能看得清楚一些事情。
再说碧土村,黄队长也全是个老实聪明人,与张队长交谈一番后,送出红薯当做‘谢意’。然后一大清早,带着小干部,挨家挨户警告提醒村民们。
至于他们能听进去多少,此事通知得太过着急,碧土村人们并未准备好。很多村民依旧抠一点粮食,招待亲戚。
最‘大方’的是碧水村,很多村民其实无存粮,却爱打肿脸充胖子,用深秋找的麻雀肉、野菜、野果等,招待亲戚。
他们忽略‘敌人’的提醒,连碧土村民的话都听不进去。有人被奉承的‘满脸笑容’,感觉倍有面子。
按照当地习俗,回娘家只是初二的事,太阳落山前,最好回到婆家。
然而愿意初三回程的人家,碧山村三户,碧土村一户,碧水村零户。大多数女儿女婿们直到初三初四,都不愿意离开此地。极少数被强行挽留在村里。
还有出门走亲戚的村民们,看着亲戚可怜,哭泣不忍,把女儿外孙、父母兄弟、甚至女婿一家等等,也通通接回村。
当然,这些多发生在碧水村,碧土村也有部分,而碧山村接回来的亲人,基本都是全家人商量过的。
不请自来,强留不走,最易闹出各种矛盾。
**
咱暂且不说直系亲戚,还有其他旁系亲戚。
张队长预估的不错,从初二开始,数日内,三个村的多户村民,除去直系血亲外,陆陆续续还有一些亲戚好友,来村里拜年。
比如,村南面郝家果然最多,八干子打不着的亲戚,比如说“爷爷的表哥的堂姐丈夫的侄孙女的哥哥的舅舅”,一堆人热热闹闹结伴,简直令人哭笑不得。
更是有的亲戚留下吃一两顿,就不愿意走,躺在地上撒泼打滚。
甚至‘卖儿女’的不在少数,连‘卖媳妇’的都有,各种暗示明示。至于最后村里有无单身汉同意,这还真的很难说。
究其原因,还是多数本村人身行虽也消瘦,但眼神有光,老人娃娃状态不错,村里风气闻着就跟别处不一样。尤其是身体得水肿的少,村里还能闻到红薯香味儿。
一开始,碍于亲戚情面,村人们还好声好气劝说。到后来,撒娇撒痴的直接拎或拖着,送到村口去。
能送走的都送走,想暗地里拉一把的“背篓里偷偷放一点点红薯野菜类东西”,想挽留的都已经挽留。
剩下的就是死皮赖脸不走的。其中,留下来的人最多的是,那些被‘麻雀肉’‘吃饱肚’勾引的碧水村。碧水村留下人数是碧山村的二十倍以上,这恐怕就是粮食饱肚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