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廷和摇头:“太后,如今陛下不在京师,五军都督府需要张老公爷这样德高望重的长者主持军政,现如今最重要的不但是及早将陛下找回,保证陛下安全,更要维持好京师的安定。”
“哦!”
张太后应了一声,仔细想了下重重点头:“杨卿家,你说的都很有道理,哀家也不知该如何是好,既然你觉得这么做合适,便帮哀家拟定旨意……哀家希望这件事不要惊动沈卿家,他毕竟是我大明少有的功臣!”
最后张太后说是要维护沈溪周全,但其实还是支持了杨廷和的建议,如此一来更加体现出朝廷对沈溪的不信任。
杨廷和恭敬行礼:“臣遵旨!”
……
……
有杨廷和帮忙拟定懿旨,一切都很顺利。
其实杨廷和在来拜见张太后前便已有了详细计划,所以做起事来干净利落,很快便处置好一切,这也是张太后最欣赏他的地方。
懿旨拟好后迅速发往宫外,虽然大明有规矩后宫不得干政,但自古以来孤儿寡母的时候太后的地位都与众不同,张太后如今只是不垂帘听政而已,若她有心的话,至少她有资格过问朝政,而且朝中文武都会听她的。
尤其是在朱厚照不在京城,没人当主心骨的时候,张太后的地位随之凸显,朝廷上下的事情她基本可以做主,这也跟有杨廷和、梁储等大臣鼎力支持有关。
尤其是杨廷和,背后并不仅仅站着谢迁,还有朝中很多跟他关系密切的老臣,以及一些态度中立的文官,诸如何鉴、杨一清等人此时也都完全支持杨廷和,俨然将杨廷和当成大明宰辅看待。
就在杨廷和拿着懿旨,准备去见杨一清,商议保护皇帝以及平息地方叛乱时,没等他出大明门,就被内阁同僚梁储拦了下来。
梁储郑重其事地道:“介夫,有事想跟你商议一下,可否借一步说话?”
杨廷和急不可耐地道:“叔厚请见谅,我这边有重要事情处置,等完成任务后,自会回来跟你说清楚。”
说着杨廷和便要往宫外走,却被梁储再次拦住。
此时杨廷和基本能确定梁储前来,就是跟他说关于沈溪,以及他现在为张太后所做的事情。
梁储在内阁排位到底在杨廷和之上,以目前的情况看,就算谢迁致仕,继承首辅位置的人也是梁储而不是杨廷和。
杨廷和对沈溪是有诸多不满,但对于梁储还是存有敬畏心理的,因为梁储年岁比他大,学问也很好,桃李满天下。
梁储叹道:“你当我不知你因何去面见太后?太后现如今因为关切陛下安危,有些乱了阵脚,此时你不该鼓动朝廷内部纷争,更应维持上下一心,早些将陛下找回来才是。”
杨廷和望着梁储,微微皱眉:“难道现在我不是这么做的吗?”
梁储苦恼道:“做是做了,但路子却不对,你非要将之厚推在朝廷对立面上,他在西北做错什么了吗?西北这一战,是他顶着巨大的压力打下来的,没有耗费朝廷一两银子,一颗粮食,陛下对他称赞有加。现如今朝廷需要安定,怎能让之厚这样的功臣心凉?”
杨廷和没有对梁储报以多大敌意,略微沉默后叹道:“我所做这一切,正是要维持大明安定,跟叔厚兄所说不同,我并非是要造成上下失和,反倒是要让朝中文武一心。若之厚那边不理解,也没办法,谁叫现在陛下出游情况未知,而他手上掌握的权力又太大呢?”
梁储道:“你下一步要作何?”
杨廷和回道:“太后娘娘懿旨,让保国公与杨应宁一起前往山西,一方面平地方盗寇,一方面保护陛下,劝说陛下回朝。”
“不可!”
梁储直接道,“那边有之厚调动人手便已足够,就算真要这么做,也要先等谢阁老回来后再说……谢阁老车驾如今已出宣府,正在往居庸关赶,距离京城已不远,或许三五日便可回朝。”
杨廷和望着梁储,显得很难理解:“陛下在外情况危及,一刻都不能等,若谢阁老回来后再安排事项,出了问题,这责任谁能承担?”
梁储并不想杨廷和跟沈溪间产生嫌隙,倒也不能说交恶,因为这件事两人分别站在不同的立场,本身谁都没做错。只是以梁储对沈溪的了解,笃定沈溪根本不可能造反,且当下正是在沈溪立下大功后,他生怕皇室跟杨廷和等文官联合起来针对沈溪,让沈溪这样的功臣寒心。
杨廷和则显得直接了当:“叔厚兄所说的事情,我自会酌情考量,但如今是太后娘娘下旨,我不能回绝。现如今要保证陛下的安全,还有军中和朝廷的安稳才是重中之重。叔厚兄,告辞了!”
谈话的时候,杨廷和对梁储始终保持尊重,但在意见相左时他可没有采纳梁储的意见,一直以来杨廷和都有主见的人,不会轻易附和他人。
而且杨廷和做事雷厉风行,在他看来只要程序没错,而且始终站在朝廷和皇室的立场上,就会马上去做,不会因为别人的意见而中断,本身他也不认为自己做的事情有错,甚至不去想这是在针对沈溪,而是觉得自己公事公办。
“你……”
梁储还想说什么,但他了解杨廷和的为人,当杨廷和如此执着地去做一件事时,他也难以阻拦。
等杨廷和行礼告辞后,梁储仍旧很担心,嘀咕道:“谢阁老还没回来,结果这边先有了麻烦,却不知该由谁来主持大局为好。”
本来应该是他拿出自己内阁次辅的身份,去管束杨廷和,但梁储现在在这方面的信心不足,他在做事上属于中庸守旧的一类人,魄力远不如杨廷和,这也是为何张太后会选择杨廷和而没有用他的根本原因。
在这种时候,梁储缺乏控制大局的能力,所以他希望有德高望重之人出来劝说杨廷和,缓和一下越发严峻的态势。
当他意识到事不宜迟时,首先想到京城内可以对此造成影响的人,一个是英国公张懋,另一个则是吏部尚书何鉴。
张懋跟何鉴都是朝中老臣,但梁储想到张懋作为军方老大,在皇帝不在的情况下应该会选择低调回避,不可能出面劝阻或者主动去跟张太后进言,反而是吏部尚书何鉴在做事上更有一套,且何鉴年岁和能力在那儿摆着,于是梁储马上去求见。
:https:www。bqgie。cc。:https:m。bqgi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