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旁的兵士却不敢笑,定定地看着呼庆,心中既疑惑,又有些惶恐,不知道这呼大人到底要做什么。
呼庆不想死,可不能不死。
他站起身,仰头望着灰蒙高远的夜空,长长出了一口气。拿自家的一条性命,换了这些船,大宋暂时的安稳,还有一家老小的平安,值了。
心中还是忧愤不已。无论谁,在死前,对这个尘世,都会有些留恋,都有些不甘吧。
想想也是。这么多船只被烧,即使不全怪在呼庆头上,他也罪责难逃,焉有命在。一家老小的性命,恐怕更是命悬一线,凶多吉少。既然早晚都是死,不如自行了断,落个忠义的好名声,堵了人家的嘴,还保全一家老乡的性命。
念及此,呼庆胸中的郁闷一扫而空。他捡起丢在脚边的刀,向着苍莽的天台山望了一眼,手一挥,便将刀尖刺入了腹中。
“扑通”一声,呼庆的身子向前一张,掉入了水中。鲜红的血浮起在水面上,同油污和灰烬融在一起。月色之中,阴阴沉沉一片。
“不好了,大人跳水了!”
慌乱的叫喊声,像一把利剑,刺破了刚刚沉寂下来的水面。
月色水一样,落在树叶上,岩石上,草地上,石缝间,落在明晃晃的溪流上。
马扩等人站在天台山的高处,望着海湾里渐渐熄灭的大火,按压不住心头的喜悦。
那粘稠的油一样的东西,是猛火油。
宋代的猛火油,其实就是今天的石油。早在北宋时期,在宋和西夏边境的延安府,就有所谓的“脂水”。此物为黑绿色液体,可以用来点灯引火、润滑车轴,浇一些在木柴上也燃得更快、更旺。当时的宋夏战争中,宋兵已经使用这种“脂水”对付西夏军队。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所记载,并首先使用了“石油”这个词,且预言石油将“大行于世”。这应该是全世界关于石油最早的文献记录。
李板山寨的后山,在近海地势低洼处,时常有这样的“脂水”流出。初始不知其为何物,后来偶尔粘在松枝、木柴上,带回来一烧,一点就着,极易点火,而且燃烧得更旺、更快。发现了“脂水”的这个妙用,山寨的人就弄了来添加烧柴、做饭,省了不少事。
这次马扩说起烧船的事,李板猛然想起了这个物事。于是,派了众多喽兵,拿了各式的容器,将那“脂水”装上山来。倒入水中一试,果然能点着。
众人喜出望外,阮小七更是大笑不止,连声叫道:“我说的不差吧,这水还真能烧起来!”
那“脂水”还有另外一样好处。你越挖,它流出的越多。后来,咕咕而出,竟如泉涌一般,堵也堵不住了。
依着呼庆说好的时日,众人趁着天黑,一连忙活了四个晚上,才将“脂水”运到天台山半山腰,倒入事先挖好的一个大池子里。
那池子就在几块岩石中间凹陷的地处,底下都是光滑的石床,稍加改饬,便成了一个极好的储油之所。
另外一些“脂水”,则装入木桶和瓷器中。从芦花村雇了几辆牛车,由喽兵拉着,在当晚进入到那一片野地里。
待“脂水”随着水流注入海湾,差不多完全散开后,将装了松枝、柴草和硫磺的木筏放入水中。在靠近水寨处,将木筏点燃,撞入海湾里,引燃水上漂浮的“脂水”,烧起船只。
火势由弱渐强,先是一小块、一小块。没费多少功夫,很快就烧聚成一大片。加上海面不断吹来的风,更助火势。不多时,海湾里火光四起,烟尘密布,烧成了红彤彤的火海。那火光,映得天台山的峰顶都红了。
看着一艘艘船只,如一座座倒塌的泥墙,转瞬间融入火海,众人禁不住跳了起来。心头的阴云,随着亮起的火光,渐渐散去。
大火整整烧了一个多时辰。海湾里,一片一片的乌黑,几乎看不到水。全是些烧得漆黑的船板、木头,还有厚厚的灰烬。浓重的焦糊味和烟熏味,久久不散。
冷冷的一弯斜月,静静地挂在出海口的上空。海潮汹涌,发出阵阵如雷的涛声。
待回到山寨,已是后半夜。
众人兴奋得不能安睡。李板又让人置备了酒菜,喝到将近天亮,这才各自睡去。
这一觉睡得很是酣畅。一早醒来,已是日上三竿。草草吃罢了早饭,马扩等人和李板、熊大就聚在一起,商议弃了山寨、另投他处的事。
这一场大火,烧了官兵的船只,可也绝了山寨的后路。没有不透风的墙。早早晚晚,官府会查出些蛛丝马迹,顺藤摸瓜,找寻到山上,那时再想走也来不及了。
李板有个多年的好友,就在距此不到百里的一个山寨聚伙。他素知李板为人豪爽,重义气,一直想邀李板入伙。
李板在山寨自说自话,乐得自在。他不愿再受约束,加上当时还有熊大、胡二等人,不便离开,就未答应他。目今倒利索,山寨终于待不下去了,没了退路,顺水推舟,正好去他那里入伙。
赵榛等人要去北地,自然不能与李板同去。李板很是不舍,一时竟落下泪来。众人心里都一样难过,不觉都有些凄然。
“大寨主,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赵榛笑道,“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他日总有再聚的时候。”话虽如此,赵榛的眼中还是禁不住一阵湿热。
正说话间,喽兵来报,陈二上山来了。众人这才放下别离心绪,出门去迎陈二。
一见陈二,众人都是吃了一惊。
只见陈二神色凄然,面容憔悴,双眼红肿,犹带明显泪痕。
陈二倒头跪在地上,泪如雨下,口中大叫:“我家老爷,他,他,,,,,,他故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