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他手下这总出漫山遍野杀虎撵豹勇士的土地,要培养出经学博士,哪是那么容易的?
要想走捷径,还是直接从中原吸收比较方便。
“刘翁拳拳之心,我是知道的!”张昭也肯定了刘纳的报效之心,接着话锋一转。
“不过以河西形势之急迫,恐怕难有数年时间来慢慢培养,就是目前这场科举,就足以让某为天下笑了。”
刘纳一看张昭摇头,心里就急了,但是他毕竟朝堂接触的少,没有听出张昭的话外之音。
唯有范质听出来了,他咳嗽一声,上前对着张昭说道。
“大王若是要立竿见影,恐怕唯一的办法,就只有吸引中原人才,这一条路可以走了。”
“文素说的对,但这条路,走起来也并不容易。
某不问门第,对中原士人大开方便之门两年有余,一共就是几十人来投。
其中并无名士不说,很多人待不了多久,又会跑回中原去,想要留住,何其难。”
张昭这话,半真半假。
真的是确实没吸引多少人来。
假的是,这还是因为他重视程度不够,自己忙着征战,把吸收中原文学之士的事情,放给了前右长史宋善通办理。
宋善通要为张昭大军出征的后勤服务,本身能力也并不是很强,稍微考教了一下,发现并没有什么大才以后,干脆就没怎么管。
这些人在河西人生地不熟,有些州县说汉话的都少,怎么可能待得住?
于是混几个月饷银后,要么跑了回去,要么因为河西商路畅通,根本各大行商跑了。
至少能写会算就能在大型的行商队伍中,混到一份好职务。
而且危害还不止于此,这些人回去后,肯定不会说自己是干不下去才跑回去的,那多没面子。
所以几乎是异口同声的说,是河西待遇太差,张大王根本不重视文士,才让他们待不下去的。
于是,张昭前一次的招揽中原文士的计划,就这么虎头,不!蛇头蛇尾的结束了,压根没溅起多少浪花。
范质对于河西上次的招贤纳士也有所耳闻,也明白是怎么回事。
但以他的情商,当然不可能当着张昭的面,把这话说出去,而是为张昭讲起了一个故事。
“大王可曾听闻昔年战国时期,千金市马骨的故事?”
“当然听过!”张昭点了点头,这都没听过,就怪了。
“今日大王面临的困境,实际上与昔年燕昭王是一样。
昔年七国争雄,燕国偏居东北,几乎被视为化外之地,中原的贤才,最后就走到赵国,就不愿再北上了。
燕昭王苦于无贤才,得郭隗千金市马骨和筑黄金台两计,乐毅这等不世雄才,邹衍那等阴阳家才会投奔燕国。
燕昭王遂能一雪前耻,大破齐军,窥视赵国。”
张昭懂了,这郭隗和千金马骨,不就是送到眼前了嘛,他本来也就是准备这辈这么干。
不过范质此人虽然在后晋没捞到什么好的官职,但那实际上是因为他给张昭制定了律法,而被打上河西烙印,导致石敬瑭不愿意用他,并不是他能力不行。
以范质的才能和别人眼中与河西的关系,张昭要是现在重用范质,别人只会觉得正常,要是张昭不用,那才是不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