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四点,杨国庆悄悄爬起床穿上衣服,正准备出门去公社。
“哥!你起这么早?”
“心蕊!你醒了。哥要去公社,所以要提前起来。菜盆里还有一条鱼和一些野芹菜,中午你和玲玲把它吃了。等我下午回来,给你们带好吃的,你起来把门顶上,然后在睡。”
“我知道了哥,你小心点。”杨心蕊叮嘱道
“嗯!我会小心的。”杨国庆回答着,开门离开。
杨国庆要去的是石湾公社,石湾公社距离大兴村有三公里,距县城有三十多公里。
石湾公社下辖十五个自然村屯,其中最远的屯子离石湾公社也有十五公里左右。其中县上的唯一煤矿也在石湾公社,但却不归石湾公社管辖。整个石湾公社所在地,拥有人口近三万人,还不包括煤矿上的人员。
杨国庆一路小跑,不到二十分钟赶到了石湾公社。
石湾公社有两条路,呈T字形。一条是往其他村的路,另一条则是前往煤矿区的道路。
杨国庆来到石湾公社,看看情况,发现去往煤矿的丁字路囗上有灯光和人影晃动,他便往那里走去。
这是一个自然形成的黑市,都是附近村里以及公社社员自发形成,也是为了私下交易。整个黑市在天亮前就会解散,消失于泯泯大众。
杨国庆转了一圈,没有发现卖鱼的。只有卖鸡、鸭等一些家禽家畜,以及一些山货。询问一些价格后,他并没有购买。
杨国庆转了一圈,转入黑暗处拿出二十尾大鲤鱼和鳙鱼,用一个破麻袋拉了十条鲤鱼来到一位卖鸡的老农身边。
“大伯,您能帮我看一下鱼吗?”
“呦!小家伙你这鲤鱼可不小啊,每条都有五斤往上。你不卖鱼,还要去干什么?”老农问道
“大伯!我那里还有十条鱼没有拿过来,我想把他拖过来一起卖。”杨国庆连忙解释
“哦!你来卖鱼,你家大人呢?”
“我父母都已经去世了,只有我来卖。”
“唉!可怜的孩子,你去吧!我帮你看着。”老农叹口气
“谢谢大伯!”杨国庆连忙道谢,然后转身把十条鳙鱼也拖了过来。
“谢谢大伯!”杨国庆把鱼摆好后,躬身向老农鞠躬。
“哎!你这孩子怎么行起大礼来啦!”
“应该的,大伯帮助了我,我应当感谢。”
杨国庆对老说完,对着街上的行人喊道:
“卖鱼啦!卖鱼啦!五斤的大鲤鱼只要三块钱,五斤的大鳙鱼只要二块五毛钱,数量不多要吃鱼的赶紧来买。”
他这一喊,顿时吸引了街上购买人的注意。
这时的物价虽然低,但却要票。例如你要购买猪肉,就要猪肉票。虽然猪肉只要一块五一斤,但没有票,你根本买不上。买鸡蛋需要鸡蛋票,买鱼需要鱼票,买布需要布票,整个市场上,几乎无票没法购买。这种低物价却还要凭票的时间,整整持续了十几年,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泯然于历史中。
五斤的鲤鱼不要票,只要三块钱,对于当时的老百姓来说相当便宜。供销社卖的鱼还要八毛钱一斤,并且还要票。供销社不是天天都有鱼,有时候半个月也卖不上一次。在这个肚子里没有油水的时代,便宜的鱼便成了主要替代品。
街上的人迅速的围了过来,当看到是一个孩子时都有些发愣。
“小朋友,这鱼是你的,你这大鲤鱼真要三块钱?”一位四十几岁的妇女问道
“大妈!这鱼是我的,这大鲤鱼就卖三块钱。男子汉大丈夫,一口唾沫一个钉,我虽然年龄小,但说出的话就像泼出的水,绝不收回。”
“好!这孩子说的好!”
杨国庆年龄虽小,但说出的话却让顾客叫好。
鱼卖的很快,不到十分钟就卖完了二十条鱼。
“哎!小朋友,鱼都卖完了吗?”一位中年人问道
“大叔!你要买鱼就先等一会,我这就去拿鱼,我还有一些鱼让我大叔和二叔看着,我这就去拿。”杨国庆说完,转身进入了黑暗中。
杨国庆来回运输三次,又运过来三十条大鱼。
“小朋友!我想要两条鱼,可是钱不够,粮票你要吗?”
“大叔!粮票我要。细粮二十五斤换一条鱼,粗粮三十五斤换一条鱼,您看可以吗?”
“好!”大叔算了算便答应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