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让君逸挣得名声。
那么这一场雨,也算是物尽其用,发挥最大的效用了。
其他的,她也并不想多生事端。
人越多,意味着事情越复杂,变量越多也越难控制。
但是,这件事情,想当然的君策会钻空子,会捞好处。
所以她设了一个局中局。
如果君策不觊觎这点好处,那这一回,绾宁也不对他出手。
但是,如果君策肖想了这件事的好处,那绾宁一定让他赔了夫人又折兵。
策王府宴会上,她送了君策一份大礼,那是反击。
现在,君策在她的局中想要好处,那这一份裹了蜜糖的砒霜,希望他吃得开心。
现在有多得意,接下来君策便有多为难。
他想得非常好,六月初七若大雨不下,他得了名声。若下了大雨,那他做的事情派上用场,更是名利双收。
这几日,君策确实是去做了这件事情的,检查工程,修缮缺口。
下大雨基本上对于京城来说,没有任何泄洪压力。
但是这一次的大雨,和以往任何一次都不同。
百年难遇,没日没夜的下。
从六月初七开始,只用了三日,西京湖便上涨到最高水位,现有的防涝泄洪体系根本抵挡不住。
百姓不知其因,到那时,只会以为是君策沽名钓誉,没有做好该做的事情。
宫中皇帝自然也不会承认是他一意孤行要让绾宁入宫,才导致了这一场天灾。
那君策想当然,就成了最好的背锅人。
其实皇帝对绾宁入不入宫并不执着,只是人送到眼前,又刚好喜欢,那进宫正好。
若他早知道会产生这一系列的反应,他绝对不会下那一道圣旨。
而现在京城传得沸沸扬扬,宫中却没有半分消息,只能说明皇帝对这件事情并不上心,对于他来说,更希望借着这回事情敲打一下两位皇子,测试一下他们应对事情的能力,更重要。
作为皇帝,权衡利弊无可厚非。
作为大臣,明哲保身也说得过去。
而她利用这一场大雨,达到自己的目的,也做好了准备,让京城百姓少受其害。
那么这一场局,便是圆满。
前世,京城因着这一场大雨,差点发生暴动。
为了防止洪水倒灌,在大雨第三日,京城封城。
之后,大雨不停,城外道路冲毁,物资进不来,人也出不去,城门关闭,京城成了一座死城。
因为外头的东西进不来,里面的东西价格水涨船高,物以稀为贵,她记得,粮食整整涨了十倍。
大雨六月十五停了下来,变成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就在大家以为松了一口气的时候,六月二十,大雨持续。
下了三日,直接把城西淹没了三尺。
只短短两日,京城生了瘟疫。
死伤无数。
因为闭城,伤药也涨价,许多人根本喝不起药,瘟疫大范围扩散。
到七月来时,京城已经满目疮痍。